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专家纵论金融创新三大关键词:效率、安全、商业模式

2017-11-06 07:05: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每经记者 袁 园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加速了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融合创新,推动着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新时代,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

在此背景下,11月3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新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在前几届成功举办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下金融科技的热潮,以“新科技,新格局 金融科技重构金融新生态”为主题,将目光聚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论坛的演讲环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青岛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易宪容、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专家组组长杨茂江、今金贷CEO贾福民、宜信普惠商通贷总经理孙萌等专家及行业精英分别从金融科技与支付变革、区块链技术和数学货币及中国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普惠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多个主题切入,探讨金融科技对行业带来的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支付创新需把握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

杨涛表示,支付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交易习惯,某种意义上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逆性,而支付创新也将节省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效率、金融交易功能,最终影响消费与投资。但同时,支付创新也要避免过犹不及,要把握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很多技术提升了支付效率与体验,但其中也有一些技术不够成熟的地方,要注意它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

“任何金融和非金融的交易行为最终都要落在支付清算体系身上,因为它就像金融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我们所看到的金融科技创新,我觉得首先是要落在金融科技能给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冲击,(从业机构)要对此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了解。”杨涛表示。

于是,杨涛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支付创新的思路。第一种是支付清算要素自身的整合,当支付工具想加到别的地方的时候,首先考虑支付清算自身的整合。按照现在的意义来说,网络支付包括线下扫码支付跟移动支付当中的近场支付,主要涉及到PC互联网支付跟移动支付的远程支付。

第二种是“支付+”,比如“支付+场景”,从需求端切入,尤其是中小企业或者是介入到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财务管理等。而“支付+供给”则是在抓住了支付+各种场景以后往上配给的服务,可能是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如消费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另有一个“支付+”,是指的支付+整个生态体系建设,无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银联这样的卡组织,亦或是第三方如腾讯、支付宝这样的巨头,慢慢地都会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思路。其实也就是在整个依托于支付的生态构建当中,去实现共赢或找到共同把蛋糕做大的地方。

支付创新确实可以节省原有的整个支付产业链当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上述这些创新思路也有一定的局限。“其实整个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支付创新都面临着一分为二的挑战。”杨涛进一步介绍到,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比如,近期我们都非常关注各种各样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当然,很多探索性的产品使我们看到,它确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效率与新奇的体验。但与此同时,也有现实的案例使我们看到,有一些产品的技术仍然不够完全成熟,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所以我们在现实当中也开始关注生物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青岛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易宪容:

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有无限空间

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非常快,而金融科技的核心建立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有大突破,大量的数据涌现出来,可以说现在一年涌现出来的数据比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还要多。这么多的数据涌现出来以后,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

“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改变了我们人类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我们今后整个的经济模式、消费模式。”易宪容表示,现在的思维模式跟以往不同了,我们通过大数据来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订机票,过去是什么时候订机票,什么时候机票最便宜,在经济学研究中找它的曲线,价格是如何波动的,不断的寻找,找到最优点。现在不需要找曲线了,只要找它的关联性在哪里,就很容易找到价格最优、最合适的机票。

易宪容进一步表示,由于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出现,所以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消费者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重新来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人的行为,了解很多过去看不到、考虑不到或者是比较复杂的一些东西。“它完全突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边界,重新可以找到我们过去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存储与不可分析的事件,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新的需求发现社会财富创造的动力与源泉。”

由于这些工具的技术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都要把过去的思维方式转变了。“工业化时代,如何通过大规模化的生产,把产品质量提高,寻找自己的市场。”易宪容介绍到,现在的思维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如何来寻找潜在的寻求、潜在的市场,找到无数个定制化的产品。大家可以看到,未来创造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未来的产品是无穷无尽的。

“由于这样的一个观念的变革,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在十年二十年,你根本就想象不到走到哪里,现在仅仅是开始。”易宪容总结道,有一点可以看到,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没有人会想到发展到哪里,它的无限发展空间是不可小看的。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专家组组长杨茂江:

区块链不是高深技术是思想

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就当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现状来看,整个行业都严重处于数据饥渴的状态,数据很难获取,数据的成本也非常高。

“在数据共享没有解决之前,谈行业的整体风险,可能都为时过早。”杨茂江介绍,数据共享、数据互通是非常基础的刚需,整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互相的交流,各地也整理了所谓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但结果是非常不理想的,这里面存在几个非常核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让机构拿数据出来可行性不大,这是行业的一个现状。

于是,北京市网站协会引进了一套盲交换系统,帮助从业机构解决数据问题。杨茂江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盲交换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不是一个共享系统,它是一个交换系统,每一个参与这件事情的人互相之间的关系是交换关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它不是一个征信系统,它是一个P2P的关系,第三方是拿不到任何数据的,在第三方这里不存留任何数据;第三个,它不是监管系统,它完全是机构之间数据互通和有效利用数据的平台,完全是站在机构的角度。

杨茂江进一步解释,简单来讲,它只有索引,没有任何有效的信息。我们参与的机构数据都在自己这里,每一个机构告诉别人,我这儿有数据,他可以参与交换,平台不需要把数据拿出来,把数据索引拿出来就可以了。BITs系统维护的唯一的信息就是索引,而这个索引是加密的。

杨茂江认为,数据方面的规模化、区块链的应用迫在眉睫。“我个人认为,区块链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技术,它是一个思想,里面涉及到最核心的就是非常简单的密码技术。这些技术非常简单,也非常基础,但它的思想很重要,它是一个分布式的记账系统,非常具有原创性。”

今金贷CEO贾福民:

普惠金融需专注本质不能只看契机

在2005年,联合国就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要求以可承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以及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尤其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为服务重点。至今,这个概念已经走过了12年。

在我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计划,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个领域里,传统金融机构和灵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开始积极进入这个行业,几乎每一家银行信贷机构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更是在普惠金融的时机下迅速成长起来。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总共有3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9%;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是28.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7%。

“单纯看这个数据可能非常好看,但实际上我们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贷款过程当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甚至无法做有效风险定价等,以及中小微企业面向银行进行融资时,始终感觉贷款办理时间长,手续繁琐,用款不方便,业务古板等。”贾福民进一步介绍,这个行业虽然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灵活,产品服务在改进,但是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们这些从业者。

当然,这个问题不只发生在中国的普惠金融当中,这也是普惠金融全球性的共同难题。由此,贾福民建议,当下,需要从业者对普惠金融有个清晰的认识。第一,当前很多机构只看到了市场的契机,但是却忽略了普惠金融的本质,通过资金的流向带动产业的发展;其次,在这个市场里,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协作,可以互相弥补;最后,需要政策、市场以及平台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普惠金融才能够走向一个真正普惠大众的方向。

“如何做好行业的合规健康发展,需要一些政策以及业内的体制来规范,可以鼓励平台在可行的情况下,建立实验室、矩阵式项目组等创新管理平台,做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贾福民补充道。

宜信普惠商通贷总经理孙萌:

科技在商业模式中的运用是创新重点

“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并不在科技本身,而在科技在商业模式中的应用。我们的核心能力能够实现与金融业务所结合的金融创新,以及利用数据技术提升经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能力。”孙萌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新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孙萌结合商通贷的背景,介绍了其理念和创新模式。“我们的部门像整体宜信一样,背景是非常两极化的,我们有纯金融背景出身的一批同事,也有数据建模技术和科学家的团队。”孙萌介绍,宜信提出不同来源、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人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专长融合,服务于我们原本没有办法服务的人群。

在理念创新方面,我们服务的是微小的客群和微小的需求。为什么小微金融是国家一直倡导呼吁,但是到今天其实都没有做得非常好,它的整个金融服务的渗透率还是相对比较低的行业。在这个领域里耕耘的人都会发现,他们相对分散,需求多样,你要服务他们,用传统的手段,你的运营成本很高,风险的评估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能够把他们汇集在一起,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有排序性的风险建模的方式,也能产生很大的产能。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