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着优秀基金经理流失的问题,特别是前几年兴起的公转私造成了大量优秀的老资格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何喆表示。徐荔蓉也认为,这10年市场的资金规模并不是没有增加,而是随着不少资深的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去向阳光私募后,资金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出。
爆款基金的启示:
赚钱效应成偏股基金规模增长根本推动力
吸金近百亿的爆款基金诞生背后,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也在感慨,马太效应”正在新基金发行中上演。除去东方红睿丰、中欧恒利等“爆款”基金,今年成立的79只普通股票及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有51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足5亿,占比超过6成。
少数基金公司的发行“盛宴”
东方红睿丰三季度末封转开规模激增百亿,基金份额相比开放前暴涨4倍多;另一只由中欧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曹名长发行的中欧恒利基金一日认购74亿即宣布基金结束募集。不过,多数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依然得为权益类基金发行苦撑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普通股票及偏股型基金中,14只基金发行规模超过10亿,依旧有59只新基金募集规模不足5亿,占权益类新基金发行比例达64%,贴着2亿成立线发行的权益类新基金也达22只之多。
“业绩为王。”上海一位中小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称这是她今年对新基金发行最深刻的印象。以往多数基金公司没有持续的业绩效应,投资者对新发基金也拿不准,都抱着尝试的心态,银行渠道高激励政策导向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年部分基金公司拿出了投资者认可的三年期业绩,投资者买基金首选这类绩优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银行渠道卖权益类基金靠高激励机制推动几乎不起作用,没有品牌及业绩积累的小基金公司依旧面临新基金难卖或者赔本发基金的局面。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用“赢家通吃”概括今年权益类基金首发特点。中欧恒利三年定开等14只基金首募规模占权益类基金发行总额57%,仅嘉实一家基金公司发行的10亿以上新基金就有3只之多,多数基金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依旧是贴着2亿元成立线。
4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低于清盘线
规模分化不仅体现在新基金发行之中,截止今年9月,开放式基金数突破4000只,公募基金早已不是稀奇产品,一些长期业绩不佳的权益类基金也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规模长期在5000万清盘线之下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