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五年里面,我自己归纳一下,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战略更清晰了,经过不断的修正和调整,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回顾过去五年公司的发展,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最先谈起了公司的战略目标。
从2013年的“科技引领金融”,到现如今的“资本+科技”双轮驱动,中国平安一直在改变。
作为一家金融企业集团,平安综合金融优势不断凸显,个人客户价值不断释放;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平安不断提升业绩,同时持续加大对股东的回报,2012年至今累计分红497.73亿元;作为一家具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平安多年坚持扶贫攻坚,千亿元资产投向实体经济……
而在新旧引擎转换之间,这家贴上“科技”标签的金融集团,到底是如何应对新的竞争和挑战?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接受了经济观察报记者的采访。
五年蜕变
1988年成立的中国平安即将在明年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我们自身把整个发展的阶段分成不同的阶段来制定目标,刚好是五年一个阶段。十八大正好2012年,到现在,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五年。”孙建一说。
2013年元旦,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新年致辞中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经过不断修正、发展与完善,2016年初,公司的战略目标升级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商。围绕这个定位,中国平安明确了“两个聚焦”,一个是大金融资产,另外一个是大医疗健康;与此同时,中国平安还明确表示要建立“四大生态服务圈”。“这四个生态圈跟传统的金融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建立四个生态服务圈来反哺传统金融,使公司未来的发展能找到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孙建一如是说。
伴随着战略不断清晰的,是一串“靓丽”的成绩单:中国平安的资产规模从2012年底的2.84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底的5.78万亿元,增长率达到96.08%;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期均实现翻倍,其中营业收入从2012年底的2993.72亿元,增加至2016年底的7124.53亿元,增长率达137.98%;净利润从2012年底的200.50亿元,增加至2016年底的623.94亿元,增幅211.19%。
而2017年中期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平安截至今年6月底的资产规模已接近6万亿,半年完成营业收入4637.6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34亿元。
业绩增长带来的还有公司市值的增长:2012年6月30日,中国平安总市值为3777.21亿元;2017年6月30日,中国平安总市值为8694.65亿元,区间增长率为130.18%。
投资者和社会也分享了公司的成长:2012年至今中国平安累计分红497.73亿元。2012年(中报+年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35.62亿元。到2016年(中报+年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137.1亿元,增幅高达284.90%;纳税方面,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平安的全国纳税总额(所有税种,仅剔除代征车船税)从252亿元增至611亿元。2016年的纳税总额较2012年增加359亿元,增幅为142%。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纳税金额为591亿,同比大幅增长30%,不仅纳税金额超过净利润157亿元,而且纳税增速也远高于净利润增速。
综合金融不是金融牌照的堆积
2016年,中国平安的年报“一反常态”,“个人客户价值”成了关键词。与此同时,各个不同的业务板块协调间的协同成果,平安都做了具体数字的披露。
“在年报中披露综合金融模式下的个人客户价值数据,是为了让客户、投资者和整个社会专业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平安,看清楚平安这个综合金融是怎么做的。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综合金融有一个说法,说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案例。我们就来争取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把综合金融做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模有样的金融企业。”孙建一这样解释。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也非常清楚,综合金融不是一个金融牌照的堆积,综合金融一定要体现它的综合,我们的体会就是协同,如何把各个业务板块协同起来,真正形成综合金融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孙建一看来,个人业务价值的提升就是综合金融发力的体现。
2017年上半年,平安的个人业务利润贡献达346.26亿元,占比79.7%,同比提升21.1个百分点。而衡量零售业务价值的三大核心指标——客户规模、客均合同、客均利润等均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6月30日,集团个人客户数达1.43亿,较年初增长9.3%;集团客均合同数2.28个,较年初增长3.2%;集团实现客均利润241.66元,同比增长18.5%。
提前布局互联网、金融科技
2013年,马明哲提出“科技引领金融”,中国平安逐步布局互联网业务。经过5年的发展,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不断升级业务模式,打造“开放平台+开放市场”,孵化了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壹钱包等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在医疗健康科技领域,中国平安构建了完整的服务模式,在患者、提供商、支付方之间形成了闭环,孵化出平安好医生、城市一账通、万家诊所等医疗健康科技服务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中国平安探索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拓展服务范围,与各地合作开展了智慧医保、城市疾病预测、政府财政和投融资智慧管理等创新工程。
早在2016年,平安就在业内首创图像定损概念,利用图像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成急速理赔,该技术较传统手段将车辆定损提速4000倍,目前可支持外观14个部位件的分割与4种损失程度的判定。此外,平安人寿还在业内首创AI客服,平安好医生也首创AI医生。其中,“AI客服”利用了人脸、声纹等生物认证技术,并和大数据匹配,可远程核实客户身份信息,实现“在线一次性业务办理”,解决了传统寿险业务上认证慢、理赔慢等痛点。
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技术及风险监测等多个技术领域。
在孙建一看来,这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传统金融业务还在保持双位数增长,但并不知道能持续多少年,我们要提前布局,把互联网、金融科技这块做起来,利用金融互联网的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为平安今后的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或者是增长点。”
公司治理:“五会”各司其职
作为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等多项业务的综合金融公司,平安是如何在各项业务之间进行风险防控和隔离?“资本+科技”双轮驱动下,又如何协调不同业务间竞争,盛瑞生给出了答案。
与一般公司的三会一层不同,中国平安已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和党委会之间各司其职、规范运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五会”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确保公司治理专业、均衡、科学、高效决策,持续创造优良的业绩。
同时,作为沪港两地上市公司,平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意见,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经营运作模式,集团不经营任何具体业务,仅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对金融子公司的投资控股实现管理职能。
而谈到风险控制时,盛瑞生介绍了公司的“251风控体系”。“所谓‘251’风控体系,是指一个平台,五大风险的垂直管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品牌风险,确保风险能够得到完整覆盖,并且能够在公司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为各项业务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2”是指双重管控,集团与专业公司双重稽核、审计、内控管理。“5”是指五大风险管理支柱,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支柱、资产质量管理支柱、流动性风险管理支柱、合规操作风险管理支柱、品牌声誉管理支柱,通过这五大支柱从上到下、端对端联控风险。“1”是指严格的防火墙,不同专业子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强化风险管控。
此外,平安在风控领域的探索还触及人工智能领域,平安已经形成了智能化的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自动抓取,包括信息的自动汇总、自动分析,不仅覆盖了所有风险类别,还覆盖了全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