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券商等股东相比,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股东不缺钱,因此也有充足的注资条件。”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认为。
“大行对于基金子公司的布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一定都是因为需要做银基通道业务,而是大行可以获得一个内部的持牌私募,实现自身在产品体系上的闭环与协同效应。”一家国有大行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例如可以通过专项计划开展一些大型项目,或者在私行(私人银行)系统丰富产品线。”
上文提及的首誉光控增资也尤为引起业内关注。此轮增资后,首誉光控的注册资本或仅次于工银瑞信及建信资本,在基金子公司中排名第三,这在非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增资中较为罕见。
“首誉光控的业务推动背后,光大控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在强势股东的助力下,首誉光控的增资也较为顺利。”一位接近光大控股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富国资产、申万菱信、元达信资本、中铁宝盈等4家公司增资规模则在1亿元至3亿元之间;此外,中欧盛世资产、汇添富资产也于年内获得了千万级增资。
也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并未选择逢时增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工商信息发现,德邦资本、国寿财富、南方资本、东方汇智、前海开源资产、民生加银资产、易方达资产等7家基金子公司新政后尚未出现增资记录。
“不选择增资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新政后子公司ROE会降低,股东出资意愿不高,还有的是因为内部一些业务需要整合清理,还在等待新的注资时机。”一位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
另有部分基金子公司的增资在新政实施前就已进行。例如近年来并未获得增资的嘉实资本,在2014年已经进行过一次增资;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中植系的中融资产,其2015年10月份曾由1.53亿元增资至3亿元,而后在基金子公司新政后却并未再有增资记录。无独有偶,上银瑞金、浦银安盛资产等也在新政实施前就提前进行了“预先”增资。
新模式或正酝酿
虽然基金公司不断进行增资,但这并未能阻止基金子公司行业整体规模下滑的趋势。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自去年基金总新政落地以来。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正在不断缩水——行业规模从去年底的10.50万亿元缩减至今年6月底的8.59万亿元,累计缩水达1.9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