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经济已世界第二 为何仍没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10-10 19:48:5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10日电(赵佳然) 北京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奖金金额为900万瑞士法郎,约合740万人民币。

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塞勒的贡献在于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对许多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

自从1969年瑞典国家中央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已经走过了47年。

在47年过程中,授奖的原则依旧未改变,就连程序都是一样:每年皇家科学院将大约接受250个左右的提名,大约100多个提名人,最后瑞典科学院将成立一个经济学评选委员会评选决出获奖人选。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共颁奖49次,其中25次是单独获奖,18次双人获奖,6次三人获奖。但遗憾的是,这70余名获奖者中从未出现过中国人的身影。

诺贝尔奖在中国的舆论热度一直不减,尤其当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后,大家更加期待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也能迎来零的突破。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却多年来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这似乎与中国日渐显赫的经济地位不符。

有此遗憾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更是快速增长,前几日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被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收入囊中,但唯有经济学奖未能获得。

为何高速的经济增长换不回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大概要从奖项的授奖标准说起。

经济学诺奖重视理论原创性

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尤其重视原创性,而中国的经济学者则更多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因此不被诺贝尔奖青睐也情有可原,但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资料图为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为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奥利弗·哈特颁奖。资料图: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为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奥利弗·哈特颁奖。

美国的经济学家非常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前沿性、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同时,美国也十分重视构筑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人才基础,仅美国经济学会就有几百上千人的强大研究团队,开会时分会场达500多个。

相对来讲,我国学者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原创性成果较少,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上,都开始呈现出发展与创新的态势,但总体上看,还处于理论建树的发展期。我们对欧美经济理论引进、借鉴的较多,也更习惯于用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解读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能自成体系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流派。

赢家通吃模式,美国大赢家

一个国家的学者能否问鼎诺奖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学研究水平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赢家通吃,所以它的经济学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是独领风骚的。

在79名经济学诺奖得主中,美国学者有将近60人,其他获奖者也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从获奖者所在大学或机构来看,绝大多数集中在美国,这把美国推上了世界的经济学研究“高地”;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学还通过学术交流和留学生培育而对外扩散,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经济模式并不能完全套用的西方经济学理念,研究人员在构筑经济理论时,也大多都是以本国经济作为研究对象,这在以美国为首的主流经济学中较难受到关注。

评委的个人倾向

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这样阐述经济学诺奖的评选机制:

我常常说我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贝尔奖现在的选举规则。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发出1500封推荐信,邀请1500个人推荐。推荐里面包含几种人,第一,北欧四国现有经济相关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经得了诺贝尔奖的人。第三,现在在国际上各个领域的领头学者。

我了解到这1500人当中,有一半的人会推荐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当中会非常分散,相对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几票,不到二十票,然后从连续几轮都得到十几票、二十票的人当中挑选五个人,再仔细看他们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来做一个推荐。那么这相对集中的二十几个人,都是谁推荐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学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学家当然也有不少人有机会被推荐,但只有一两票,是不能进入的。

按照林毅夫的说法,非欧美经济学者在诺奖评审委员会占据重要地位或许还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主流期刊对中国经济现象越来越重视,那个时候我们离诺奖就会更近。

主流数据化、定量化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可以看出,数学公式在获诺奖的过程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为用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可以使经济学更加精确与可以实验。如1988年的获奖成果是关于市场平衡和有效使用资源的数学公式。1997年的获奖成果是“期权定值公式”。2005年的获奖成果是运用博弈论推进人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2011年的获奖成果是使用计量经济学新方法分析经济政策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变化。2013年的获奖成果是金融市场中资产定价研究的新方法。

在这一奖项的引导下,经济学发展逐渐集中在主流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推崇定量化、数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方式也都是从个体行为出发。有人认为这种相对单一的经济学发展路线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的统一,提高了经济理论研究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使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判断更加有根据。但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我们现在经济学界所运用的一些主流数学模型基本上从美国引进,如果不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创建自己的数学模型,很难获得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况且,我国经济学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也存在部分不完整、不透明的现象,导致统计结果影响到了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林毅夫认为,21世纪到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一定会变成全世界最好的经济,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一定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论,一定是做出最大贡献的理论,提出这种理论的经济学家就会变成经济学大师。这与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提出的“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谋而合。

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学者阿勒玛斯也认为,不可否认美国学者如今在经济学领域确实做出大量杰出的贡献, 但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们也正在迎头赶上,甚至展望在未来5年内会有中国学者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这一天,还会远吗?

部分内容来自《唯实》、人民日报理论、新华网(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