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保险公司玩“AI+智能投顾”只为蹭热点?

2017-09-11 08:52: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中国平安,愿意开放平台、数据和技术,对我们都是好事,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近期,一只保险业的“大白”刷屏微信朋友圈。这个由中国太保数字化战略团队开发的业内首款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能根据你回答的6组问题,立即计算出你整个家庭的理想保险建议。

无独有偶,9月6日下午2点,蚂蚁金服在上海披露了一组最新数据:业内首款科技保险产品——车险分上线100天,已有18家保险公司和蚂蚁保险平台展开数据产品合作,保险公司日均调用频次达到100万次,同时,还有20多家保险公司在对接中。

同时披露数据的还有众安保险,业内首款与智能手环相结合的互联网健康险产品——步步保2年内累计授权用户数已达1000万,投保用户数超过130万。

更有意思的是,同一天早上,中国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首次推出基于AI技术的“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大产品,逾10家保险公司签定合作意向书。

一周内4家保险公司先后发布了与“AI+智能投顾”产品相关的信息,是纯属巧合,还是风口将至?

对此,互联网人力资源公司社保通商保总监李霄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AI+智能投顾的应用,关键是看背后的算法和模型。如果保险公司具备研发这类算法的耐心和意识,并能够不顾一切地调动资金,冒着打破现有管理体系的风险引入大量大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数据清洗、建模、深度学习,3年后可有小成。现在这些产品大多是‘蹭热点’。”

倒逼险企升级

真的这么悲观?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AI+智能投顾,即所谓的保险科技。

在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分析师Dennis Lam看来,描述保险科技最好的方式是将其与传统的实体零售商进行简单类比。利用应用程序和网站收集到的数据,零售商可以更好地分析每个顾客的喜好和需求,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制产品。

“保险公司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转型,并收集各种相关数据。”Dennis Lam进一步指出,“最终保险公司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定价,提供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业务运营和流程会更加高效。最重要的是,客户体验和满意度都将得到提升。”

那么,上述4家公司推出的“业内首个”是否符合Dennis Lam所说的标准?

步步保负责人崔晨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步步保最大的特质是将健康险与可穿戴设备、运动大数据结合,以用户的真实运动量作为定价依据,以运动步数抵扣保费,从而实现主动的健康管理。”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平台运营部总经理徐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车险分将海量的“从人”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挖掘,对车主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分析,让车险的风险定价因素由“从车”(与车相关)信息到“人车结合”相转变。

徐艳进一步举例说:“从前,保险机构能够对宝马车和捷达车差异化定价,但对不同的宝马车主难以细分,而车险分辅助保险机构从人的纬度识别风险,实现不同的宝马车主,不同的定价。”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Min Lan Tan认为,保险业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因为新科技让客户更容易比较和购买保险产品。“随着客户生活进一步数字化,他们将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和便利性、定制化程度更高的产品,更便利的理赔流程以及更好的客户服务”。

李霄光告诉记者:“真正的AI+智能投顾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准确评估个人风险,帮助其锁定并争取‘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这可能会使保费承压,但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更简化的业务流程、更低的成本来抵消定价压力,并获得更优的业务价值。”

数据成“硬伤”

AI+智能投顾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市场仍弥漫着悲观情绪?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不可能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有颠覆意义的AI+智能投顾系统。”李霄光分析,“首先,他们没有数据;其次,他们没有技术;再者,他们不具备整合能力。真正的AI+智能投顾是一个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系统,内核是无数个体的金融、医疗、保险全流程数据;而不是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就给出一个方案。”

说到数据,蚂蚁金服应该有发言权。作为国内第一大保险平台,蚂蚁金服已经与8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销售超过2000款产品,服务超4亿用户。

徐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在蚂蚁保险平台上,没有一家公司的保费份额超过20%。在数据使用方面,我们开放的是用户画像能力,而非简单给一组数据。”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科技服务供应商,拥有保险行业得天独厚的经验以及数据积淀。”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强调,为合作保险公司提供了数据加密手段,同时为每个产品提供两地三中心的布局,确保数据不受突发因素的影响。

对此,保险公司的态度如何?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险部总经理刘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中国平安,愿意开放平台、数据和技术,对我们都是好事,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不过,相比蚂蚁金服,在与中国平安合作时,心底还是会有一点担忧。”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兼首席数据官李绍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并不排斥各种合作,但中国平安毕竟是同业竞争关系。”

再来说一说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平安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年研发投入逾70亿元,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已在上百个场景中应用。

“能力一直有,为什么现在才开放?”这是一家中小保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对于中国平安的智能保险云产品提出的质疑。

蚂蚁金服在6月发布了定损宝,用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单高效的自动定损,这也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用。实际效果如何?

蚂蚁金服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款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碰到了一点技术障碍。以车灯为例,由于灯罩材料有反光,在进行智能识别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此外,车灯的损害程度也很难通过图像定损技术完成。”

最后是整合能力。

“中国平安的数据是基于集团内部金融客户,而蚂蚁金服的数据则大多是消费数据。”李霄光认为,“真正的AI+智能投顾应该是基于全流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对于保险业而言,最具价值的医疗数据基本上拿不到,这就让现阶段的AI+智能投顾变成了旧酒换新瓶的噱头。”

众安保险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在所谓的AI+智能投顾,无非是将个险渠道营销员的问卷调查搬到了线上,并没有改变传统保险业大数法则的定价规律,不具有颠覆意义。”

李绍丹也认为:“颠覆性的改变并没有发生。”以车险分为例,在从人因子中,仍存在技术漏洞,比如,车主与实际驾驶者并非同一个人;再以步步保为例,智能手环并没有戴在投保人身上等。

有问题就需要解决。谁会成为最后胜出的人?

当《国际金融报》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上述几家公司负责人时,所有人都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李霄光看来:“从细分领域看,车险可能更容易实现真正的AI+智能投顾,寿险的难度比较大。相比传统保险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可能更容易成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