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半年盈利同比增速或小幅放缓至20%左右(一季度为22%)。结构上来看,金融企业盈利增速平稳;非金融部门中上游企业受益于供给侧去产能、环保核查而出现业绩大幅增长。
截至2017年8月31日,沪市133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半年报。上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沪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3.60万亿元,同比增17.9%,实现净利润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均创下过去五年来同期增速的最高水平。其中,实体行业业绩表现尤为突出。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7万亿元,同比上升22.5%;实现净利润0.49万亿元,同比上升37.0%。
供给侧改革之后,价格能否从上游传导到下游成为新周期激辩的关键论点。激辩的另一端是以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为代表的保守派。刘煜辉将本轮的反弹定义为“周期的幻影”,这一轮趋势有别于以往,只涨价格,不涨物量,有点像只长肉不长骨骼。从物量角度衡量,企业库存、企业产能资本支出都没有起来,即便上游国企(煤炭、钢铁)赚很多钱,大家也不投资,民间资本也不投,制造业也不投,7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向下掉了1.6个点。
2011年之前,CPI与PPI的涨跌是同步的,也反映出厂商库存随利润调节而周期波动,而之后到现在,PPI下跌了54个月,CPI一直维持在2%的水平。现在PPI上涨,价格是否也会传导过去?姜超分析认为,与价格的大幅上涨相比,上游原材料行业的产量萎缩幅度相对有限,比如16年煤价底部上涨一倍,但产量萎缩幅度仅10%,而今年的产量增速已经大幅转正,煤价还在继续上涨,因此综合来看中游和下游行业的成本面临显著上升的压力,但能否顺利转嫁还要看终端需求的承受能力。
大盘寻顶?
无论是任泽平对“新周期”的唱多,还是姜超对经济数据的看空,两派各有逻辑,均剑指大盘的何去何从。
上述私募人士看来,“坦率说,任泽平这波看对了。但是在圈内看来,他不太严肃,文风不太被接受。”在研究上,他更倾向于姜超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分析,可是姜超今年可能看错了。对于后市,他也不一味乐观,“还是会稍微谨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