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3000上市公司财报凸显失衡之困 利润过于依赖金融业

2017-06-07 09:35:00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利润过于依赖金融业 部分企业“报表去产能”

3000家上市公司财报凸显产业失衡之困

截至4月底,沪深两市3222家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年报和2017年一季报,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实现较快增长,反映出实体经济不断趋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益深入实施等经济新气象,中国经济提质转型正迎来广阔空间。

不过,财报也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同产业、不同经济成分间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失衡现象。业界呼吁,未来有待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助力企业质量持续提升。

产业结构性失衡部分企业“报表去产能”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期,即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从3000家上市公司财报来看,“三期叠加”下不同产业间发展仍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态。

一是金融与非金融企业利润贡献和发展速度不平衡。

上市公司利润贡献过于依赖金融业的局面仍然延续。以沪市为例,2016年金融业公司营业收入占比约为20%,但1.46万亿元的净利润占比高达三分之二。财报同时显示,金融业发展规模有所趋缓。在营业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的同时,2016年沪市金融业公司净利润下滑3.59%。21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微增0.36%、1.74%,远低于同期非金融类公司增长率。

二是传统产业盈利增长很大程度上源自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值得肯定,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盈利增长很大程度上源自原煤、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其增长可持续性尚待观察。另一方面,价格回升也增加了去产能任务落实出现反复的可能性,未来“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面临挑战。此外,部分实现效益增长的传统产能公司可能仅通过资产减值准备做到“报表去产能”,去产能质量有待提高。

与此同时,部分传统行业仍出现业绩大幅度下滑。受国际油价低位震荡、国内天然气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沪市石油开采业及加工业上市公司2016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下滑约5%。以石化油服为例,2016年巨亏161.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65933.66%。今年一季度公司亏损幅度虽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但亏损额仍高达13.45亿元。

三是新兴动能对经济发展支持作用仍待培育。

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来看,新兴动能发展较为迅猛,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传统产能相比仍有差距。如沪市中铁路设备、医药制造、电器制造、汽车等行业总资产规模仅为煤炭、石油、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等传统产能的40%。

多位经济界人士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但在“三期叠加”背景下,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艰难过程,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尚未实质扭转,仍需进一步化解。

杠杆风险仍然较高民企业绩增长明显好于国企

上市公司财报暴露出部分企业存在各类经营风险,值得引起关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业绩滑坡甚至亏损。

数据显示,2016年沪市41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其中145家降幅超过50%;236家公司主营业务亏损,其中131家依靠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盈利;107家亏损公司中,31家公司因两年亏损等财务指标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家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同期深市有42家公司处于退市风险警示状态。

二是盈利质量不高,杠杆风险较高。

沪市1157家盈利公司中,212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部分非金融类公司存在杠杆比率较高现象,180余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

三是治理和规范运作方面存在缺陷。

以沪市为例,51家公司年度报告被年审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部分公司会计政策、估计和处理不规范,对财务报表结果产生不当影响;部分公司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

不过,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不同经济成分发展也呈现较大差异,得益于各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民营经济的增长明显好于国有经济。

以沪市为例,除金融行业外,国企主要分布于采掘、电力、交通运输、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受周期性等因素影响,2016年沪市国企收入同比仅上升2.41%,净利润则下降1.28%,低于沪市平均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沪市民企同期收入和利润实现“双升”,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29%,远高于沪市平均水平。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分析认为,在国企混改政策引导下,国企以并购重组为抓手积极推动提质增效。但受限于管理机制、行业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经营效益增长仍有待提升。有必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并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进一步发挥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体经济回暖明显

近期,在深圳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兴奋地向记者描绘着公司的“云轨”未来。“比亚迪为云轨项目5年累计投入50亿元,目前成效开始显现,现在已有5座城市开工建设。”王传福说。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发展“云轨”、推进公共交通的供给侧改革,能助力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带动系统集成、电池电力等相关产业发展。比亚迪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达1034.7亿元,同比增长29.32%,净利润增长78.94%。

从沪深上市公司财报观察,像比亚迪公司这样,通过研发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并带动企业业绩好转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2016年,沪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24.46万亿元、2.18万亿元,同比上升4.55%、1.29%,扭转2015年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深市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净利润8.21万亿元、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0%、26.39%,增速相比2015年大幅上涨。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少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首先,实体经济回暖明显,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以沪市为例,2016年,扣除金融类企业,沪市实体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18.91万亿元、0.72万亿元,分别同比上升5.72%、12.98%,一改2015年-8.57%、-21.93%颓势,实体经济回暖态势显现。不少传统行业企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业绩明显改善。如化工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在经历2015年业绩下滑后,2016年实现净利润36.79亿元,同比增长128.57%。

其次,“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深市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深市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同比下降19.43%、18.05%。深市房地产企业存货在总资产中占比由2015年末的60.19%降低至2016年末的53.96%。以万科为例,在公司持续观察的14个主要城市中,2015年末新房库存为1.39亿平方米,2016年末降至0.93亿平方米。

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深市为例,目前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784家,占深市上市公司家数的40.04%,2016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净利润25056.43亿元、1971.03亿元,同比增长19.57%、26.94%。“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把细分领域事情做好。”东江环保总裁陈曙生说。东江环保主营业务为危废处理,2016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34亿元,同比增速60.53%。

实施穿透式监管谨防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经济向好受周期性等因素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仍面临考验和风险。他们呼吁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从监管和服务两方面入手,多举措提升企业整体质量。

在监管方面,应通过继续全面加强一线监管,整治市场乱象,抑制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首先,从严监管概念炒作、“忽悠式”重组、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等市场乱象,继续完善高送转、股东减持、权益变动等相关配套制度。

其次,持续推进全方位、实质性监管。从公司、中介、交易、会员等各方面入手,全面强化一线监管。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切实强化公司责任意识,让中介机构承担起“看门人”责任,改善资本市场生态。

再次,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对杠杆增持、举牌等行为,强化出资方、资金来源、杠杆水平等方面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风险的同时,避免违规杠杆资金流入股市导致金融风险“交叉感染”。

在服务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平台作用,主动对接新兴制造、新兴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支持更多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技术、高端制造、创新业态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

二是利用可转债、优先股等再融资品种,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发展壮大。

三是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帮助上市公司化解过剩产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一线监管机构应加大政策咨询服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事后审核效率,引导鼓励上市公司主动利用资本市场持续改善经营质量。记者 潘清 孙飞 上海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