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南宁打造“会呼吸”的“绿城”(2)

2017-03-20 12:19:10    瞭望  参与评论()人

“区域海绵体”

让“城市之肺”更有活力

树木繁茂、绿意盎然的青秀山被称为南宁的“绿肺”,长期以来却是一个缺水的地方。青秀山管委会建设局局长张晓媛介绍,最初青秀山林相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差。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自来水引到山上,灌溉用水则从邕江抽取,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青秀山的局地气候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如何在尽量不影响既有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提升雨水涵养和回收利用能力,成为青秀山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

兰园是一个位于青秀山山谷地带的新景点。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景区中间一条数十米长、五六米宽的缓坡水道水流不断,底部是一个水面宽阔的人造湖。张晓媛介绍,依地势建成的水道、山间的截水沟植草沟能够吸收自然山体雨水,自上而下通过采用自然土石做护岸、种植水生植物等实现分级缓排、入渗过滤,山体汇流低洼处还设置了截污渗透雨水井,对山体径流的雨水进行截污处理。

现在,青秀山利用山谷低洼修缮整理形成了75.9公顷水面,年平均调蓄水量达11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园区雨季绿化浇灌用水,还可以实现对下游竹排冲和民歌湖的补给。山顶平缓区的雨水收集池,每年也可利用雨水1.1万吨。上述调蓄、收集两项措施每年还可节约水电费120万元。

和青秀山改造类似,南宁市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连片建设打造了多个区域综合海绵体。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东介绍,结合目前实施的项目,南宁探索了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道路立交、内河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的海绵化做法。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周边小区和公共建筑等客水吸收消纳,削减水体污染,逐步形成海绵体连块整体化的建设思路。

在石门森林公园片区的改造中,充分考虑公园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将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公共设施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利用公园接纳超过小区调控能力的雨水,并将引入雨水进行充分净化和调蓄,提升景区湖泊水质水量。在此基础上还继续延伸,与已建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

通过推进区域“海绵体”建设等,目前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建成区域面积达25.2平方公里。刘东表示,“区域海绵体”建设使得海绵体碎片能够连块,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修复和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功能。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进程

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表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前,南宁正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力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那考河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与PPP模式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两年建设所需的10个多亿的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初期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只需聘请第三方机构,按照此前确定的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定期监测考核,并按效果付费。

“政府从以前的‘建设者’转变为‘管理者’,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也减轻了当期财政支付压力”,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奠安说,南宁正将这一治理模式推广到其他内河内湖的治理中,确保今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区内黑臭水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