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南宁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模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伟向志强
正是春暖花开时,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里满山的樱花艳丽无比,一到周末赏花的人便蜂拥而至。一些细心的游客会有一个惊奇发现:公园里以往沉寂的泉眼水量变大,周围还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通过对公园及周边小区的改造,一个以公园为中心的区域‘海绵体’初步成形,雨水涵养吸收能力大为增强”,公园负责人如此解释泉眼喷涌的奥秘。
2015年4月,南宁市在竞争性答辩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两年过去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南宁走访发现,通过以新理念、新模式推进“海绵化”改造,示范区内内涝积水、河湖水质等问题逐步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得到修复,一个更加美丽宜居、“会呼吸”的“绿城”正在形成。
臭水沟变湿地公园易涝点减少
一边是由绿植红花组成的层层梯田,一边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穿流而过的河水中小鱼欢游,凉亭、水车和人造瀑布增添生趣……虽然是工作日,位于南宁市快环边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游人不少,还有专程乘车来此散步的孕妇。
“真没想到,仅仅1年多时间,多年的臭水沟就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站在公园大桥上看着桥下清澈的河水,在河边居住了几十年的退休人员梁静感慨地说。
海绵城市试点启动之初,南宁市就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试点建设重要内容统筹推进。
那考河是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以前,河道沿岸有四十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Ⅴ类,极大地影响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经仔细调研和精心准备,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
记者在那考河项目所在地了解到,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的污水通过截污管道进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排入河道作为补水水源。河道两侧的梯田式、连片植物除了打造出美丽的湿地景观外,对沿河两岸的初期雨水也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利用,重构人水和谐的生态“海绵体”。
今年3月,那考河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前期检测显示,水质指标已基本满足地表Ⅳ类水水质指标,河道行洪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要求。据介绍,目前南宁市建成区已有43公里河段完成黑臭整治。
内涝积水是海绵城市需要破解的另一重要难题。南宁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为目标,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改善街道、小区路面下雨积水问题。
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每年一遇大暴雨,越秀路倚林佳园小区的一些低洼处就会出现积水,深的地方二三十厘米,影响居住出行。记者近日在小区看到,一些陡坡路段已铺上新的透水砖,陡坡与居民楼之间也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下暴雨时透水路面可以实现雨水快速下渗,剩余的再通过绿地和植草沟下渗汇入地下管网”,青秀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徐剑评说。
去年夏季,南宁经历了多次明显降雨过程,市区监测点最高降水量达100多毫米。期间,滨湖广场、中马路等多个易涝点经改造后均实现雨水快速下渗,“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在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方面情况均明显改观。到今年底,南宁市将完成170个小区的海绵化提升改造和22个易涝点的整治。
“区域海绵体”
让“城市之肺”更有活力
树木繁茂、绿意盎然的青秀山被称为南宁的“绿肺”,长期以来却是一个缺水的地方。青秀山管委会建设局局长张晓媛介绍,最初青秀山林相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差。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自来水引到山上,灌溉用水则从邕江抽取,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青秀山的局地气候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如何在尽量不影响既有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提升雨水涵养和回收利用能力,成为青秀山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
兰园是一个位于青秀山山谷地带的新景点。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景区中间一条数十米长、五六米宽的缓坡水道水流不断,底部是一个水面宽阔的人造湖。张晓媛介绍,依地势建成的水道、山间的截水沟植草沟能够吸收自然山体雨水,自上而下通过采用自然土石做护岸、种植水生植物等实现分级缓排、入渗过滤,山体汇流低洼处还设置了截污渗透雨水井,对山体径流的雨水进行截污处理。
现在,青秀山利用山谷低洼修缮整理形成了75.9公顷水面,年平均调蓄水量达11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园区雨季绿化浇灌用水,还可以实现对下游竹排冲和民歌湖的补给。山顶平缓区的雨水收集池,每年也可利用雨水1.1万吨。上述调蓄、收集两项措施每年还可节约水电费120万元。
和青秀山改造类似,南宁市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连片建设打造了多个区域综合海绵体。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东介绍,结合目前实施的项目,南宁探索了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道路立交、内河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的海绵化做法。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周边小区和公共建筑等客水吸收消纳,削减水体污染,逐步形成海绵体连块整体化的建设思路。
在石门森林公园片区的改造中,充分考虑公园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将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公共设施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利用公园接纳超过小区调控能力的雨水,并将引入雨水进行充分净化和调蓄,提升景区湖泊水质水量。在此基础上还继续延伸,与已建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
通过推进区域“海绵体”建设等,目前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建成区域面积达25.2平方公里。刘东表示,“区域海绵体”建设使得海绵体碎片能够连块,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修复和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功能。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进程
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表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前,南宁正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力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那考河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与PPP模式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两年建设所需的10个多亿的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初期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只需聘请第三方机构,按照此前确定的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定期监测考核,并按效果付费。
“政府从以前的‘建设者’转变为‘管理者’,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也减轻了当期财政支付压力”,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奠安说,南宁正将这一治理模式推广到其他内河内湖的治理中,确保今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区内黑臭水体。
无论在工作机制上还是项目建设中,强化统筹协调都是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规划先行、出台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南宁整合成立了“海水办”(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制定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例会三级会议制度,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工作联络单机制,明确跟踪督办、定期通报等措施。
在那考河项目中,也通过规划建设管控和协调机制,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全流域治理”。“6公里多的河道,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希龙说,彻底改变了以往分段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南宁还注重通过“开放”提升效率。除了在PPP项目中充分发挥社会投资人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外,“海水办”也通过借调方式吸纳了多家社会规划设计机构的人才。27岁的李临是南宁市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已借调到“海水办”1年多时间,从优化设计方案到协调推进小区海绵化改造,“虽然很累,但工作成就感更强。”
“让百姓共享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是我们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周红波说。在开展海绵化改造过程中,南宁市还将居住小区的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结合到海绵化建设中,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刚开始有些业主不太理解,觉得施工增添不少麻烦,现在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小区的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完善,业主们纷纷点赞。”53岁的市民潘肖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