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的重点,包括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等。同时,合理安排教育、社保、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
不少人担心,一边是大规模减税降费,一边是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收得少支得多,这财政的钱够花吗?这个问题,还真问到“点”上了。
去年,为了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政府适当提高赤字率到3%,适当增加举债,以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今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一些学者提出,政府可以进一步“放水”,把财政赤字再进一步扩大。即便把赤字率提高10%,也没有太大风险。
此话一出,急坏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他大声疾呼:学者专家绝不是漫谈者和票友,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层面上,很多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人命关天”的政策建议。一旦被采用,就有可能对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直接产生影响。
因为,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如果政府债务的包袱越背越重,风险就会不断累积并埋下隐患。不能企业负担降了,政府风险又上去了,按倒葫芦起了瓢。所以,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将赤字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很重要!
支出重在“有效” 该砍的要砍
在减税增支的前提下,应对财政收支矛盾,要量力而行不能敞开了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很大,都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全国财政工作会释放出的信号是,用好增量、激活存量,一些支出该压的要压,该砍的要砍。
比如,对地区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力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公共预算,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把别处的钱调进来,意在加强民生保障。
至于该砍的支出,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同时,还要着力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