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管理更规范 保障更有力(一线调研)(5)

服务基层治理,防止“车轮上的腐败”

前段时间,文雅平接到东联村村干部电话,称村民刘丽云(化名)申报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但因情况复杂,一直没有结果。

“按照相关规定,村民申报后,村里必须两天内完成信息核查等手续。”文雅平立马开车奔向村里。

原来,刘丽云多年前与丈夫郑德才(化名)离婚后,便回到老家东三村居住。后来双方关系缓和,刘丽云又重新搬回东联村,但没有办理复婚手续。这两年,刘丽云因病就医吃药花了不少钱,家里入不敷出,于是主动申报成为监测对象。但考虑其没有复婚手续,且个人户籍和低保都在东三村,东联村村干部一时拿不定主意。

了解情况原委后,文雅平建议东联村将郑德才家纳入监测对象。如今,郑德才一家享受了政府购买的“防贫保”,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减少,生活有了好转。

每每提及此事,文雅平总是感慨:“有的工作必须到了现场才能更好地开展,而‘信息化平台+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考虑到了我们乡镇干部出行需要。现场能够到得了、到得快、到得早,及时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问题,也会收获更多信任与支持,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采访中,记者得到一组数据:许镇镇正式实行“信息化平台+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以来,月均公务出行1050.78单,人均32.73单。“这也反映出,大家往下跑的频率更高了。”郑贤胜说。

“信息化平台+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电子化、智能化的特点,也为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止“车轮上的腐败”,提供了有效路径。

“过去,如果有人填了单子,但突然有事没走成,就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并没有到现场。但是最后报销时也交了单子,因为单子量较大,很难一一核实清楚。”郑贤胜说,现在可以实时掌握出行事由、里程、费用等关键数据,全程以工作轨迹作为依据,基层公务出行监督管理更透明。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