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少时起,江澄波就跟随祖父和父亲四处访书,艰苦岁月的动荡生活,也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文学山房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来看书、购书。“来的人都是喜欢书的,他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书交给我们,我们再传给有需要的人,这不就是文化的赓续吗?”江澄波说,旧书店、新书店、古玩店、杂货店……到处都可能是访书的地点,他甚至在废品回收处找到过珍本。
1956年,苏州私营新旧书店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文学山房仍由江澄波和父亲负责,自负盈亏。合营两年后,苏州市文化部门对古旧书业正式改组,店号为“公私合营苏州古旧书店”,文学山房是其中的一个门市部。江澄波把工作重点转向抢救性保护:把著名藏书家的资料整理成册,主动拜访;与本市及外地废品回收站通信联系,及时抢救……
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古旧书店工作座谈会在扬州举行,古书的相关标准和规章制度逐渐形成,古旧书市场开始步入正轨。此后的20多年,江澄波奔波的地方更多了,来找他看古籍的人也更多了。看到许多古书源源不断地出现,他如获至宝。
2001年,75岁的江澄波,为了给两个孙女攒钱上大学,决定自行创业。“做了一辈子古旧书籍行业,还是开书店最合适。”
江澄波找来3个被淘汰的货柜,在玻璃门上贴一张“收购古今旧书碑帖”的广告牌。店名叫什么?由于文学山房已被合并到古旧书店,他就把“文学”改为“文育”。
为了把空置的书架填满,江澄波去上海淘书,和儿子一起带回来。每逢周末,他也会去文庙市场、古旧书店收书。江澄波还给图书馆和藏书家写信,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江澄波又开了新书店。“我要做一艘载书送书的船,我离不开书亦如船离不开水。”江澄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