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瞭望|进入超老龄化,如何破解“谁来种地”

四川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92%,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谁来种地”亟待破解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做了一项调查,在问及农业机械化推广存在哪些问题时,649户农机服务使用者中有50.1%的人认为农业相关配套设施不足;25.3%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环境和条件要求过高

龙桥社区农户郑玉仙说,她家中有5亩水田,却分成零散的7个田块,“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种田,农机才能下地”

在四川仁寿县钟祥镇龙桥社区三社,2022年700多亩集中连片种植的水稻不久前喜获丰收。在2021年,这些稻田由于缺乏劳动力,很多撂荒了。2022年,龙桥社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引入农业公司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解决了撂荒问题。

四川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92%,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与前些年相比,解决“谁来种地”越发迫切。

因为缺乏劳动力,一些老龄农户自发对粮食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种近不种远、耕沃不耕贫”。机械化对基础设施要求更高,种地从人力到机器遭遇规模化瓶颈。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四川多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部分解决了种地问题,也有少数地方出现非粮化倾向。包括上述龙桥社区在内,一些地方尝试通过社区集体联合社等方式破解“单打独斗”,实现规模化经营,四川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孕育以规模化为导向的变革。

农村常住人口进入超老龄化

“2021年社区排查出400多亩撂荒地,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土地撂荒的一个主要原因。”龙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范冬说,龙桥社区三社有农户500多人,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儿童100多人,其中有“弱劳力”30多人。被视为“强劳力”的18至60岁健康男性几乎没有。

这样的情况,在四川农村比较普遍。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202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82万人,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定居城市。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党委书记欧阳运清说,社区有1453户、3725人,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去务工,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儿童、残疾人等1200多人。

农村年轻人多数不愿种地、不会种地。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农户周群芳说,她的两个儿子二十多岁,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现在都在县城工业园区的企业务工,家里的地由她自己和70多岁的老母亲种。

现在,种地农民普遍在六七十岁。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问题凸显。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20%,为超老龄化社会。

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四川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1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6.93%。比2010年上升5.9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43个百分点。2020年四川农村常住人口65岁及以上占比达到21.92%,高出全省4.99个百分点,已经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因为缺乏劳动力,一些老龄农户自发对粮食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只耕种部分条件较好的田块,一些离家距离较远、缺乏灌溉水源、耕作难度大的田块就放弃了,粮食生产主要满足自家食用。

“我老伴68岁了,儿女都出去打工。过去几年,家里的田只种了三分之一。”龙桥社区一名农户说,他们缩小水稻、油菜种植规模,放弃种植红薯等耗费劳力、非生活必需的作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户出售的粮食减少,部分农户还要到市场上买米吃。在四川某农业大县,当地农户传统上会占用半间房屋用石头砌成粮仓,农户俗称“石柜子”,一般可以存放七八千斤稻谷。当地一名农户说:“以前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有‘石柜子’,最近几年,村民几乎全部砸掉了‘石柜子’,家里只存几个月的口粮了。”

瞭望|进入超老龄化,如何破解“谁来种地”

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季时坝村,村民给种植的玉米和大豆施肥(2022年4月19日摄)王曦摄/本刊

田块细碎阻碍机器换人

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走高。“农忙时节雇请村民,一人一天工资要120元,还要包吃、包接送,综合下来人工成本已经达到140元一天,还不一定能请够人。”眉山市东坡区浩翔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清说。

农业机械化受到土地条件制约。以2022年各地大力扩大种植面积的大豆为例,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大豆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仅7.56%。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近期做了一项调查,在问及农业机械化推广存在哪些问题时,649户农机服务使用者中有50.1%的人认为农业相关配套设施不足;25.3%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环境和条件要求过高,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与北方平原地区普遍推行机械化的情况不同,在以四川为代表的一些南方地区,山区和丘陵较多,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地区没有农机生产道路。同时,地块细碎分散、形状不规则,不能集中连片,坡多、台多、田埂多。

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时,四川农户靠抽签确定承包地,一户的田块往往零碎分散在多处。很多村里都能找出一个斗笠、草帽就能盖住的“斗笠田”“草帽地”。相邻的田块分属不同农户,各种各的,农作物种类都不一定相同,农机难以施展。

在青龙社区,欧阳运清指着一处农房后面不大的耕地说:“这块地6分大小,分割成4家人的承包地,有些农户一家人的承包地分散成七八处。”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未来发展趋势。在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岳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2021年11月开工,2022年春耕生产前建成。此前,当地农田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小田块,高低不平。项目施工包括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等。

“以前浇水、搬运靠人挑,费时费力。”岳营村村民岳洪汉说,现在,田里通了水、通了路,小田改成了大田,既方便灌溉,也方便机械化作业,愿意到村里流转土地的业主多了,流转租金也有所上涨。

四川省目前要求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上,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共计不低于3000元/亩。2022年,中央、省级财政投入合计为1500元/亩,还有1500元/亩需要市、县解决。但市(州)级财政投入偏少,县级财政投入“占大头”。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县都是农业大县,一般经济不够发达,筹措配套资金比较困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某县一名干部说,对于2022年项目,阿坝州财政按300元/亩进行配套,县级财政需安排1200元/亩的配套资金,虽然采取了整合各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等措施,但仍然比较吃力。

为解决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正在尝试用创新的办法。在内江市龙门镇龙门村,2021年10月建设银行向村集体账户发放100万元贷款。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罗家元说,这是内江市首笔高标准农田专项贷款,主要用于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资金周转。

2022年5月,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分别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遂宁市分行、农发行各县支行签订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农发行将为遂宁市54.1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和39.6万亩改建高标准农田提供信贷支持。

发行专项债券,也是各地正在开展的一项探索。农业农村部2021年9月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其中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四川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

孕育生产方式变革

在龙桥社区,当地干部试图破解难题。“我们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座谈会,针对土地使用、农作物种植、农民种地意愿等深入调研。”范冬说。

农户们普遍希望实现机械化,从而减少劳动力投入。但首先要解决各户耕地“小而散”,农户“单打独斗”种田的问题。龙桥社区农户郑玉仙说,她家中有5亩水田,却分成零散的7个田块,“只有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种田,农机才能下地”。

农村的生产方式,需要更进一步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2022年以来,龙桥社区尝试“党总支+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的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社区集体联合社与316户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社区引入农业公司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农户则可得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收入等。

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经营,目前四川一些地方的情况正处于变革前的胶着状态。近年来,一些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农民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但主要不是种粮食。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流转土地,种植葡萄、猕猴桃、柑橘等水果,一年每亩利润可达数千元至2万元,种植蔬菜每亩利润也有2000多元。而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均处于微利状态或亏损边缘。近年来在四川流转土地、种植草坪的重庆一家公司负责人朱波军坦言:“一亩草坪的年产值可达1.5万元左右,种粮食挣不了多少钱。”

在成都平原,目前土地流转租金普遍为每亩每年“800斤稻谷的市价”,高的甚至达到“1000斤稻谷的市价”。而如果流转土地种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亩产才1200多斤,刨去土地租金、农资、人工等成本,收益微薄。即使冬春再种一季油菜,仍然挣不了多少钱。

一些地方对此采取了措施,为防止土地流转“非粮化”,在土地流转之初,就根据业主拟种植的作物,确定不同水平的租金。“如果业主种水果等经济作物,租金就收1000到1200元一亩。如果业主种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一亩租金就只按照550斤稻谷的市价来收,算下来只有700多元。”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党委书记胡永洪说,“我们这里农户都清楚,人家来租地种粮食,你租金不能收高了,不然人家只能赔钱。你要是租金收高了,人家就种不了粮食了,只能种其他的经济作物。”

崇州市某家庭农场负责人坦言,他种了20多年苗木,这几年市场行情不好想转行。现在政府要求防止耕地“非粮化”,他把80亩苗木都改回了水稻。不过,也不能完全靠种粮挣钱,他发展“水稻+小龙虾”稻虾综合种养,实际上是靠养小龙虾挣钱,每亩利润能达到五六千元。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四川乃至全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发展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解决今后“谁来种地”,他们建议:

首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邑县旭成种植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万富旭说,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关键是让种粮“有钱可挣”,在保障粮食价格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新农技,稳步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进而提升种粮效益。

其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创造更好条件。

202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我们在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上狠抓落实。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四川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杨秀彬说。

推荐阅读

军事

  • 宋忠平谈2025年国际局势前瞻 应对挑战与机遇并存

  • 博主:美军方为何接连攻击马斯克 动了五角大楼的蛋糕

  • 收到金正恩新年贺信,普京信心满满,定下2025年新目标

  • 专家谈中国高超音速宽域飞行器 阶段性成果显著

  • 记者:特朗普阵营内斗已白热化 权力争斗凶险万分

  • 牛弹琴:2025世界将面临10大挑战 疾风骤雨来临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