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专访大豆育种专家:我国大豆育种从跟跑到领跑(2)

孙石:现代意义的大豆科学技术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当时遗传学、统计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我国,并逐步应用到大豆等作物的品种改良中。最先开展的是大豆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还开展了大豆区划、品种分类与进化、引种、性状间的关系、杂种优势、性状遗传、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大豆开花习性与开花期、抗病耐逆及育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成果,并育成了一些大豆品种。但总体上说,由于历史条件,大豆研究缺乏统一组织,研究项目较为零散,以应用研究为主,极少开展理论研究,进展也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大豆科技发展迎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通过系统育种筛选了一批优良品种,为大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大豆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还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大豆三系配套,培育了一批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大豆研究水平世界领先。

百年育种,育成三千多个新品种

孙石:这些年,我国大豆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大豆科技界整体地位不断上升。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看,2013年,我国在SCI收录刊物发表的大豆科技论文数达307篇,占世界总数的比例上升到24.6%。在大豆基础研究领域,我国正在经历着从跟踪研究,向部分领域内领先乃至超越的方向转变。2009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大豆科技界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

新京报:在成果方面,有哪些推广较多的品种?

孙石:百年之间,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果。如选育出了东农4号、吉林3号、铁丰18、黑农26、合丰25、鲁豆4号、浙春2号、绥农14、吉林20、中黄13和黑河43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良大豆品种。从1923年-2021年,我国累计选育大豆品种3481个。2020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综合试验站利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15亩吉育86,实收测产1.5亩,达到453.5公斤/亩,创造了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