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胜利闭幕,大江南北也迎来丰收。今年以来,大豆扩种备受关注,同时,大豆单产、抗病等性状的提升,也成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豆育种科技攻关,据了解,我国大豆育种水平、育成品种数量等,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石。
孙石表示,当前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如黑河35、黑河45、黑河49等极早熟、超早熟大豆品种,使东北北部第五、第六积温带等高寒地区的大豆面积明显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升。中黄13、齐黄34等早熟抗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黄淮海南部地区在劳动力大量转移、耕作栽培仍显粗放的条件下,实现大豆面积逆势扩展和单产稳步提升。”
从传统到现代,大豆育种变迁
新京报:我国有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能否介绍一下大豆驯化和推广的历程?
孙石: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大豆生产历史悠久。秦代以前大豆称为“菽”,西汉以后称为“大豆”。古代大豆的种植区域很广泛,夏商周时代大豆在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秦汉时期,大豆扩种至长江以南地区,据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氾胜之书》记载,当时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的2/5。到唐代,大豆扩种至全国各地。19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豆类“三品”,即大豆、豆饼、豆油,成为世界瞩目的商品,进而使中国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骤增。在近代,中国大豆最多的时候,占世界总产量的60%-70%。
新京报:我国大豆的现代育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