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新华全媒+|稻收喜悦入画来(2)

图为小站镇的片片稻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帅摄

既要种得出,更要传得远。近年来,天津推出《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深入挖掘小站稻品种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小站稻的“源、魂、种”上下功夫,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深入合作,不断提升育种水平;扩大小站稻种植规模,新建研发和加工中心;建设小站稻作展览馆,盘活和提升现有文旅资源……如今,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稻米之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几年,会馆村还探索起稻蟹混养新模式。临近十月,水稻不仅将迎丰收,田埂间的河蟹也个个肥美。

“能抢到小站稻田里的螃蟹可不是件容易事嘞!”郝文成骄傲地说,每年秋日,村民养的蟹都是供不应求,丰收季更成了会馆村的“打卡”旺季,总有不少游客“闻香”而来。

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节假日里,小站稻会馆村种植核心区日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不少游客在这里做直播、记录美景,向更多网友讲述小站稻作文化。

新华全媒+|稻收喜悦入画来

游客在会馆村内游览。新华社记者刘惟真摄

“重新种植小站稻后,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2.3万元提升到了2.8万元。”郑加林笑着说,眼下村里还在谋划开设一批农家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稻浪、听蛙声,感受质朴的农家生活,“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更红火!”

会馆村的转型之变是小站稻产业振兴、津城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目前,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稻蟹混养面积2.4万余亩,下月预计能收获小站稻6200万斤。

“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推动绿色、生态化种植,提升稻谷品质,擦亮小站稻源产地招牌,打响小站稻作文化品牌,让游客在游玩体验中品味稻耕文化里的乡愁。”天津市津南区区长杨灏说。

稻穗随风轻舞,游人穿梭其间。走在田埂边,郝文成的身影也像融入了百年稻耕的画卷。“今年气候正好,一定会是个丰收年。”他的话语中充满期盼。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