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过后,江苏兴化垛田上的龙香芋陆续成熟,这种芋头是兴化特有的地方品种。在历经了台风,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未曾有过的干旱,垛子上的丰收还是如约而至。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的兴化先民在河湖之中垒土成垛,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农耕体系,也让四面环水的垛田成为现代农业耕作方式无法抵达的地方。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旧式而古老的工具们依然在沿用,它们承担着农业生产中的紧要任务,也成为传递祖辈坚韧、勤劳意志的重要介质。
中秋节过后,垛田上的龙香芋迎来了丰收。资料图片/吴萍摄
每一个垛子上都会有收获的消息
9月下旬,早上不到六点,天还没有亮透,江苏兴化垛田街道高家荡村村民杨怀寿已经醒了。杨怀寿今年75岁,多年养成的生物钟,让早起成为习惯。他穿鞋,下地,简单洗漱后,便叫上老伴儿出门,偶尔还会带上老伴儿准备好的午饭。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十年了,默契萦绕在两人之间,一路上都无需多言。
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里,夫妻俩的生活总是两点一线,一头在村里,另一头在水上。江淮之间,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水多地少,兴化先民们围湖造田,在水网中垒土成垛,造就了我国唯一的“垛田”景观。水上的垛子形态各异,它们密集地交织在一起,水网遍布每一块垛田,连接着它们,也间隔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