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封面评论|“打卡”任务泛滥,家校共育过犹不及

封面评论|“打卡”任务泛滥,家校共育过犹不及

□蒋璟璟

如今,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有家长反映“疲于应付打卡”,也有家长表示“打卡”后有了很好的收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参加劳动后,有了很好的成长。但“打卡”过频过杂,也会影响家长和学生的生活。

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表态言犹在耳,仅仅一两年过去了,现实中的情况,不仅故态复萌,反倒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说,以往“学校让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引得怨声载道,而今则是各式各样的“打卡”“接龙”让人叫苦不迭。

一个略显吊诡的逻辑在于,打卡内容的剧增,被归因为“双减”政策落地。也即,由于“双减”使得那种书面的学科作业少了,课外的学科类培训少了,学生们的空闲时间多了“无事可做”,于是各式各样的打卡任务,被用以来填补空缺。但问题在于,难道学科书面作业是负担,非学科类的打卡任务就不是负担了吗?须知,就所投入的资金、时间、精力而言,“打卡接龙”的负担可一点都不小。

打工人下班回家,原本就已身心俱疲。而此刻,其另一种身份角色“家长”的使命践行才刚刚开始。“打卡接龙”在各个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上响个不停,各种任务包括跳绳、阅读、算术卡、识字卡、改错题、听写、手工、劳动等,五花八门,叫人应接不暇。逐项完成、一波流程走下来,家长们又当老师又兼职摄像和导演,一两个小时就耗进去了,可说是有苦说不出了。

时至今日,不仅小学流行“打卡”,幼儿园“打卡”也遍地开花。此举被广泛视作家校互动、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当“打卡”成为重负,所有人都以被迫交差、被动应对的心态去勉强为之,是不是反而会适得其反呢?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