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想方设法提振消费信心,已刻不容缓 | 新京报专栏(2)

可以说,最近10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取代投资和外贸,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

然而,今年3月以来,随着疫情加剧,消费出现剧烈下滑现象。其中,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成为近20多年来,跌幅第三大月份。

分领域来看,4月份仅有食品、饮料和药品类支出上升。这些上升,全赖居家抗疫囤货这种特殊背景,而服装、化妆、家具、通讯、汽车、家电、珠宝首饰均下跌。尤其是消费层次越高的商品门类,跌幅越大。

比如,我国4月份汽车销售量同比下降47.6%,重型汽车销售量下降80%以上,创2007年来新低。其他方面,通讯、珠宝首饰类的下跌也都在20%以上。

而服务性消费方面,因为人员流动的大规模被限制,下跌幅度更大。4月份,全国餐饮业收入下降21%;铁路仅发送旅客0.57亿人,同比减少79.8%,是自2013年国铁集团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此外,四大航空公司的旅客运送量,同比也都下跌70%以上。

与此同时,社会储蓄总额却在大幅增加。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居民存款规模超过了7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这说明,大家对未来的判断越来越持保守谨慎态度,希望通过尽量减少消费、增加存款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也就是社会消费信心不足。

社会消费信心下跌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近十年来,在供给侧改革逐渐落实,以及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也越来越理性化、科学化,已经逐渐从“生产决定消费”的模式,过渡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模式。

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各行业的赋能,使得经济系统逐渐可以精准、敏锐地计算出社会消费需求。我们的很多新型制造业企业,都是精确地根据订单组织生产。而当社会消费下跌的时候,生产规模和投资意愿也会随之下跌,带来经济的联动负溢出效应。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