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受访者供图
时间退回到约三十年前,当时的许尚斌还是张家湾镇农业科技站的站长。那时的口号他至今念念不忘,“讲的是‘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确立,农户们知道了什么是市场效益。张家湾地区因为有种植葡萄的背景和历史,所以发展葡萄产业总能先人一步。”
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南方鲜有葡萄种植,想尝鲜,人们得从港澳地区甚至国外进口,长时间的运输对葡萄果肉的硬度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现在很多南方地区所说的‘提子’,它也是葡萄的一种,只不过南方人沿用了香港人对于葡萄的称呼。”张家湾人不会忘记,产业兴盛期,这里的葡萄不仅服务首都消费者,也曾被运输到当时小镇人都不曾到过的两广地区。
虽然镇上的葡萄从不愁卖,可由于品种单一,每年葡萄的上市期都集中在七八月份。为了引进新品种、延长葡萄上市期,1997年张家湾成立葡萄协会,许尚斌任葡萄协会会长,工作重心是引种和植保。到2000年,张家湾镇葡萄年上市量超过1800万斤。
40个葡萄品种正在陆续成熟
2002年4月,许尚斌的通州葡萄大观园正式开园。近年来,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张家湾葡萄的种植面积经历了不可避免的缩减,但许尚斌父子仍在园区为葡萄忙碌。葡萄大观园内的品种一度达到130多个,但很多品种后来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淘汰的过程,是葡萄种植者的最大遗憾,“有的品种风味特别好,但产量过低;有的品种外观好看,却不抗病。有时候,甚至都不是品种问题,只是并不适宜在张家湾种植。”
但总有风味佳、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能够慰藉种植者的心。如今葡萄大观园沉淀凝练了40个葡萄品种,也分别能在风味、颜色以及成熟时间上体现各自的特色。
这俩月,许尚斌正忙着建立连栋温室,他说用不了多久,园区内八九成的葡萄都会挪入设施内种植,农活儿也会分散排开。“预计在今年雨季前就会完工,到时候棚里可以完成机械化作业,也更能减少多变的天气以及病虫害对葡萄的影响。”许尚斌话语间难掩一股兴奋劲儿。
今年是通州葡萄大观园建园的第二十年,随着此后几个月里40个品种相继成熟,“北京吐鲁番”在这个夏天会更加热闹。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