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年画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张贴了,家家户户重拾年画,凤翔木版年画成为国内37家年画产地中恢复得最早的一个,甚至还走向了学术领域,上世纪80年代,凤翔木版年画迎来它最后的10年辉煌。
转型,传统年画走向小众时代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时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召开了一场研讨会。“每个人发言5分钟,但给我父亲发言15分钟时间。在这15分钟里,我父亲把凤翔年画的概况、恢复、现状做了一个介绍,引起很大反响。”1984年,从北京回来半年后,父亲邰怡病逝。“这一行,需要长久坐着,又耗费心思。父亲的病,和刻画关系很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机器流水化生产的胶印年画就已经大量进入农村,凤翔的年画手工作坊相继消失,即使是“年画村”南小里村的村民门户上,也渐渐贴上机印年画。刚到上世纪90年代,凤翔木版年画手工作坊只剩邰立平一家在经营,“事实上,当时如果我不做,凤翔木版年画就没人用古法做了。”
但邰立平始终没有放下刻刀和画笔,他总是放不下老人们对自己的嘱咐。1979年,邰立平考上了工人岗位,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吃国家粮了,但当地的苗重安等老艺术家特意交代:“你不要去,你一旦去了,凤翔木版年画可就后继无人了”。
凤翔木版年画吉庆有余。受访者供图
2006年,凤翔木版年画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邰立平成为其代表性传承人;同年,邰立平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我获得的荣誉,确实比我爷爷、爸爸都高,但爷爷的设计、父亲的染色,是我比不了的。”
这几年,凤翔木版年画不论是版还是样画,都放在固态硬盘里,被永久地保存在博物馆、艺术馆里。至少看起来,凤翔木版年画的技艺和版式,不会再有湮没于时间的风险。邰立平被十余个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在疫情之前,他时常去校园授课,面对年轻的脸庞,邰立平会说,年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首先都要考虑的是,你是给谁画的,要面对谁。现在,凤翔木版年画的市场模式主要是个性化定制与收藏,邰立平还曾给一家国内知名游戏公司设计过木版画。但言语间,他还是会提到家家户户贴门神的年月,“等那太阳一出来,村里家家户户鲜艳的门芯子都亮了,美得很。”
将年味守在家里
今年36岁的邰高娣,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虎年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北漂,一年到头最期待的,当然是回家看看,家人平安,团聚在一起,年味就来了。”邰高娣说,传统年画在今天的历史价值仍很珍贵,所以需要保护它的技艺,但对于年画在工业化时代的隐退,关注传统年画发展的人们倒不必悲观,年画会有新的历史使命,而年味的核心永远是亲人团圆。
对同行的凋零,坚守村落的邰立平虽有感慨但也保持一定乐观,他相信传统年画并不会彻底没落,只不过,凤翔木版年画进入“小众化”时代,对匠人的手艺反而要求更高了,同时只要有人被这种工艺吸引,木版画便绵绵不绝,“就像我,小时候是被爷爷的那支画笔吸引,结果台子前一坐就是60年。”
“如今,木版年画面向收藏领域的需求很大。”邰立平的第三卷《凤翔木版年画选》预计明年就要出版,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邰高阳、儿媳王怡璇已经担负起传承年画的任务,他们将邰立平的棒接过来后,将是凤翔木版年画的第21代传承人。
同是80后的邰伟伟,曾在深圳市打拼七年,但他现在已经选择回到陕西凤翔南小里村的家里,和妻子一起着手复刻老一辈留下的老版。他在西安疫情期间刚复刻了一幅“镇宅神虎”,“就是想用老画表达一种精神,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困难。”
邰伟伟制作凤翔木版年画。受访者供图
无独有偶,邰立平老人刚好也选择在这次西安应对疫情期间,复刻了“母子虎”古版,希望传递一种“护佑”的吉祥期盼,“过年,就意味着新的开始,这种心情,总要有载体表达出来。传统的中国社会,会用年画寄托心愿,从古至今,大多心愿总是期盼来年祥和、国泰民安、无灾无难。”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