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2)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2)
2020-07-08 15:14:02 新华网

博物馆旁的“峡谷第一村”胜利村,曾是“悬崖村”。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村民陆续从山顶搬迁到成昆铁路边,发展绿色产业、乡村旅游,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村里很多人的长辈都曾参与过成昆铁路修建,当年那种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深深烙刻在村民心里,成为脱贫奔小康的精神动力。”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说。

  守路自强:绝壁多磨难 砥砺写春秋

建成昆难,运维成昆亦难。

风雨成昆50年,这条钢铁巨龙不断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害等重重挑战。外国专家曾预言:“成昆铁路即使修通了,也会变成一堆废铁。”

1970年10月,成昆铁路通车仅3个月,原乌斯河工务段便组建了孤石危岩整治队,在悬崖陡坡上查危石、排险情。

1974年,整治队首任工长白清芝在作业时,保险绳被岩石磨断,坠下悬崖,不幸牺牲。但是,一代代“孤石人”前仆后继,从未间断。

更为艰险的是抢险救灾。1991年9月19日凌晨,暴雨如注,大湾子车站一侧山体垮塌,掩埋了两节货车和一条轨道。滚下的石头,大的10多吨。

灾情就是命令!车站职工柏兴华与工友们提着汽灯,冒雨抢险……中断、抢通,又中断、再抢通!成昆线上每一次抢险救灾,都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成昆线上峡谷纵横,很多小站位于大山深处,除了路轨,再无其他方式与外界连接。

“危险之外,还有艰苦和寂寞。”在成昆线干了20多年的李金说,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夏天40多摄氏度很常见,钢轨都烫手,能煎鸡蛋……

在海拔2478米、被称为“风之站”的沙马拉达车站,值班员耿玉坤1988年来到这里,坚守至今。上级要将他调到条件较好的车站,但被他婉言谢绝。“时间长了,对这里有感情了。”

“金江的太阳,马道的风,燕岗打雷像炮轰,普雄下雨如过冬……”在成昆线上,扎根深山车站的人很多,他们用坚守诠释着小站职工的人生价值。

千磨万击还坚劲。50年来,一代代成昆人用心用情甚至用生命,守护着这条铁路大动脉的有序运营,打破了外国专家“成昆铁路会变成一堆废铁”的预言。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

  正在建设中的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2号斜井(无人机照片,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自通车之日开行至今的“小慢车”,是成昆线上独特的风景。50年来,它穿梭在大凉山间,成为沿途各族群众的运输车、致富车、校车。

“票价最低两块钱,带货不收钱,票价25年没涨过。”彝族女列车长阿西阿呷笑着说,“看着老乡的农产品卖得掉,孩子们上学方便,还能助力脱贫攻坚,慢车亏本也不会停运。”

金沙江畔,攀枝花市从不毛之地已发展为中国现代钢城、钒钛之都。“这里‘承包’了全国三成以上的高铁钢轨、80%的出口钢轨,全部依赖成昆铁路运输。”攀钢集团钢钒公司型材轧制首席工程师陶功明说。

“顶风云、举北斗、托嫦娥、铸天链……没有成昆铁路的运输保障,就没有发射中心这些骄人业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障部党委副书记张晓霞说,成昆铁路就是发射中心的“生命线”。

  创新自强:再战成昆线 奋发向未来

山峰“飞驰”,峡谷闪现。

望着窗外风景,27岁的D789次列车车长赵丹玉会想起老一辈车长讲述的成昆故事。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

  复兴号动车“绿巨人”从元谋西站出发驶向攀枝花(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

  乘客从元谋西站进站上车(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