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是根。然而,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多为“原生态”“初字号”,要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变为富民产业,科技必须持续发挥驱动作用。
近年来,针对832个贫困县产业需求,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组建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并在“三区三州”所在的6个省建立科技服务团、529个产业技术专家组。技术专家深入产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为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技术指路人为产业发展护航把脉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造血功能和带贫能力不强。为此,农业农村部在52个未摘帽县和5个部定点扶贫县探索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来解决贫困县在产业选择、政策信息、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难题。
红河州屏边县地处云南西南边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均收入不到1200元。屏边县的产业发展缺少技术专家指导,迫切需要指路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当地成立了产业技术顾问组,顾问组专家了解到这一诉求,立即与当地政府对接,分析县里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对屏边县提出发展荔枝产业实现脱贫的建议。
几年来,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不断解决荔枝种植的各类难题。针对屏边县妃子笑荔枝只开花不结果和大小年结果问题,建设了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和915亩荔枝优质高产示范园,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示范园平均单产达1.2吨,最高产量突破2吨。
近年来,一些贫困县发展了一些产业,但多数产业没有效益,受到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因素制约。新疆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亚克什拉克村是国家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产业结构单一。2018年以来,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强依托体系平台和技术优势,成立了产业技术顾问组,通过“技术+农户+企业”模式,引进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当地脱贫。
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产业技术顾问制度依托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资源,为贫困县产业发展护航把脉,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硬核”力量。
特聘农技员成为致富领头雁
初夏时节,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泗洋河谷连片柑橘园里,果实挂满枝头。“今年柑橘挂果比往年要好,多亏了我们的农民技术员张汉清手把手教我们。”傅家堰乡白庙村种植大户覃士富说。
“这片橘园是我们建设的柑橘高效示范基地,这里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采取生态防控措施,亩均节本增效500元以上。”特聘农技员张汉清说。
白庙村是传统柑橘种植村,树种老化、产量不稳定、价格不高等因素一直制约着柑橘产业做大做强。“品种改良能见效吗,不改良品种每年还有一点收入,更新换代则需要时间检验,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橘农们看到了问题,却不知如何应对。
困境面前,张汉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联合部分种植户成立五峰白庙柑橘专业合作社,一边积极开拓市场,进行产品收购销售,一边着手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柑橘经济效益。
身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张汉清,也被选为五峰县第五批乡土拔尖人才,2019年1月被聘为五峰首批特聘农技员。
在白庙村橘农的心里,张汉清不光是技术指导员,更是致富的“领头雁”。目前,五峰白庙柑橘专业合作社在册社员122户。
2019年,作为农业农村部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的一项农技服务计划,特聘农技员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从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中招募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让特聘农技员帮助解决贫困户的技术难题,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脱贫。目前,4200多名特聘农技员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本土脱贫带头人是关键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和干劲。贫困地区要实现稳定脱贫,需要在当地培育一定数量的产业发展带头人。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泛实施扶贫培训,为贫困区培养一批脱贫带头人,示范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具有“一技之长”。
在目前尚未脱贫的52个贫困县里,就活跃着一批高素质农民,他们正用不懈努力助力家乡脱贫致富。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高素质农民仙贡,是一位傣族姑娘,2010年成立澜沧县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一条富民强社的合作之路,通过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的“一地生三金”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社员收入,带领景迈村成功脱贫。
湖北省来凤县高素质农民向辉,以面向贫困户的教育培训为纽带,创新性打造“公司+学校+合作社+农户”的产教融合培训模式,带动了5个重点贫困村452户贫困户发展藤茶订单农业3000亩,帮助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从2017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在环京津28个贫困县启动实施万名脱贫带头人三年培育行动,发挥脱贫致富示范引领作用。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高素质农民高文,培训后开辟出“有机农业+互联网+旅游+养生+享老”的伊甸农场发展道路,通过互联网建立农场的销售渠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481人脱贫。
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在贫困县投入农民培训资金18.3亿元,累计培训脱贫带头人和贫困户83.3万人,解决贫困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落地难、产业带头人不多、经营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产业扶贫注入活力。通过大规模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广泛普及实用技术技能,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种养水平和就业能力。
(记者 李慧)
新华社石家庄6月2日电 题:老产业里挖“新机”——河北扶贫产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白明山、齐雷杰 红薯、山楂、香菇……这些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曾经一度因为产业同质化、产品单一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山谷棚圈相挨,土坡果林延绵,田间稻蔬轮作,地头菌棒林立……鸡鸣牛哞遥相呼应,兔蹦羊跳自得其乐,叶绿果黄色彩斑驳……种养产业兴盛的美好景象,如今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