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2日电 题:一支队伍 一条路子 一种精神——河南林州庙荒村困中脱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
“地薄、路差、房屋旧,缺人、缺钱、缺产业。”河南林州庙荒村曾“村”如其名,是个破败的荒山村。但如今走进庙荒村,泥墙红瓦的特色民居、整洁干净的柏油马路、自然美观的古木绿地让人丝毫看不到“荒”的影子,所见所闻与村史馆墙上展示的旧照片天差地别。短短数年,荒山村如何困中脱贫?答案是靠一支队伍,找一条路子,扬一种精神。
建强一支队伍聚人心
5年前,老党员刘明生问刚到庙荒村一个多月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军:“你觉得庙荒村还有希望?”林州人的大嗓门镇住了安阳市扶贫办的驻村“新兵”。陈军愣了愣,答道:“有吧。”声音小到自己都听不清。
当时的庙荒村破败凋敝,其中一个300余人的自然村仅剩70余个留守人员;村集体一穷二白,唯一资产是35年前建的两层办公楼;部分群众生活困难,22户42人沦为贫困户,庙荒村是全镇仅有的贫困村。
走村串户了解情况,老百姓爱答不理,脸上挂着三个疑问:你是谁?你是干啥的?你能干啥?那种“不信任”深深刺痛陈军,“越看越害怕,越聊越心凉,越想越迷茫。”
症结在哪儿?有老党员告诉陈军,30年来,村干部小打小闹多,但庙荒村山河依旧,老百姓穷困依旧,党员干部“作为少、作为慢”寒了人心。想要谋发展,陈军和村支书郁林英认为必须先鼓起党员干部的信心,消除干群之间的隔阂,他们决定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那段时间,陈军跑项目、筹资金,郁林英谋规划、搞建设。泥土路逐段硬化,水泥路修到了百姓家门口;建设供水管网,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天然气项目完工通气,92户群众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