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抬头望,上面写着——“好日子”。
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到2018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脱贫摘帽县,“好日子”三个字今天回响在“东极”大地。
“中国北极”在脱贫攻坚中找到“北”
“搁以前,党员和群众没啥不一样,但这几年却‘翻个儿’(不同)了。”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一些村民说。
作为昔日中国最北贫困村,2018年底北红村实现一户不落整村脱贫,这里有怎样的脱贫故事?记者乘车穿越莽莽大兴安岭,赶到这里一探究竟。
“怎么‘翻个儿’了?”记者按捺不住好奇。
“党员家有旗、有牌,一目了然。”“党员有‘责任田’,帮扶户有困难都找他。”村民们七嘴八舌。
在北红村,党员家很好认,插着党旗、国旗,挂着党员责任牌的就是。党员不仅亮身份,还定期到联系户家开展包政策、包时事、包思想、包劳力、包技术、包文明的“六包扶”。
“党建脱贫的关键发力点,就是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北红村党支部书记赵民兴说,当地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党员、党组织发挥出表率作用,给村民打了“强心针”。
虽然“最北之地”漠河早已名声在外,但北红村吃上“旅游饭”并不早,七八年前才零星开起家庭旅馆。
党员张福顺回忆,有一年冬天,村里来了几个游客,那时都住“木刻楞(一种木屋)”,哪有宾馆。张福顺把游客领回家,杀鸡炖肉,尽地主之谊。
“菜上来了,游客却很少动筷子。”张福顺弄明白后哭笑不得,原来客人是怕上厕所。村里都是室外旱厕,最冷零下40多摄氏度,不冻透才怪。
北红村无霜期一年仅80多天,庄稼产量不高。森林禁伐后,收入也没了。
新华社兰州3月21日电 题:甘肃:引洮脱贫活水来 新华社记者张钦、任延昕、多蕾 世界水日前夕,甘肃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二期全线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