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月8日电(记者于力、郑锦强)腊月十二的宝石村,一场瑞雪给大地披上了厚厚的白缎。从村里的平地出发,沿着干道往山里翻越十多里,便到了老平坨山。除了偶有几声犬吠,这里安静得几近可以听到雪打在曲柳树干上和落在地上的声音。
76岁的张景富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宝石村的村民,祖辈四代都生活在这半山腰上。走进张家院子,30来头小肥猪在圈里嗷嗷哼叫。一旁,木头搭成的仓库里叠满了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一些已被磨成糠堆成小山。一个个新叶般的鸡脚印绽放在院里的雪地上。
“2019年卖肥猪毛收入是两万六千多块钱,圈里现在还有24头小猪,平均80多斤,等养肥了再卖。”张景富提着喂空的饲料桶,把猪圈门合上。门框外围,一幅已被晒得褪色的对联在风雪中摇曳,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小猪月月增,大猪年年长。横批:肥猪满圈。
往院子里走十米便是张景富家筑着红色琉璃瓦、贴着米黄色墙砖的新房。推开镶花玻璃门,客厅洁白的墙壁上,电子万年历显示室内温度为22摄氏度;网络电视里供浏览的频道数也数不过来,但张景富最爱看的是篮球比赛。洗手间里,洗衣机、电热水器、坐便器一应俱全……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都有人给儿子介绍对象喽。”说到这儿,张景富一笑,晒得黝黑的额头上几道皱纹陷得更深了。“儿子今年已经45岁了。”
对于这位老平坨山上的辽东农民来说,如今的生活哪是五年前敢想象的。张景富家是因病致贫的典型:老伴罹患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多年,看病吃药一年就要花掉一万多块钱;儿子自小双耳失聪且口齿不清,无法外出打工,全家三口人的生活只得靠他每年种地和拉木头挣的8000多块钱维持。一家人在石头砌成的房子里,一住就是30多年。
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东达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田文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因高寒荒凉、地瘠民贫,外村姑娘都不想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