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脱贫的田东芬向记者称赞侯元军:“这个人值得打满分!每家每户,他都会用全力去帮助。”
威宁县石门乡,阴雨连绵,这让宋冰感到有些焦躁,她正在盘算到底哪一天召集村民采摘草乌。受石漠化土地和大雾限制,很多作物在泉发村难以生长,只能种玉米、土豆,“穷根”难除。宋冰号召村民种过核桃,失败后她愧疚不安。后来她请来农业专家,开展试种后确证草乌非常适合种植。
“如果市场稳定,现在种植一年草乌的收益相当于过去种10年的玉米。去年有一贫困户在种下草乌后,有各种担心,总是质问我行不行,最后,他家不足一亩地的草乌,卖了13000多元。”宋冰自言驻村经历了“语言关”“思想关”和“感情关”,“跟老百姓说惯了方言,我现在说普通话反倒舌头打结”。
在大山里的威宁县新发乡,记者找到了从毕节市政府办下派驻村的李大奎。他身着一件黑色棉袄,皮肤晒得黝黑,沉默,少言。然而,当记者跟着他来到所驻扎松发村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在山坡上和农房间快步如飞,介绍脱贫进展滔滔不绝。
接连带领两个村脱贫后,今年6月底,松发村这块“硬骨头”交到了他手上。这是“一个极难攻克又必须攻克的贫困堡垒”,如松山组50户农户只有2户有厕所。不到半年,他带队交出成绩单:发展贫困户养牛74头、养蜂99群;99户贫困户中已落实就业142人;2名辍学生已追返入学;37户居住危房的贫困户,房屋改造主体全部完工……
看到李大奎来了,已计划申请脱贫的中年彝族农民陆忠成就像碰见熟人、亲人。“老李来我们村3个月,村里的变化太大了。”过去在福建打工、因工伤断掉一节手指的他,把记者带到山坡上看他栽种的1亩多蜂糖李。“脱贫政策这么好,我下决心不再外出,在家安心种养,同时照顾孩子读书。”
新华社西宁7月31日电 题:东达村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田文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倚祁连山脉,海拔3000多米。因高寒荒凉、地瘠民贫,外村姑娘都不想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