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治理方面,天津出台净土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稳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精准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目前,完成1241家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定期更新发布全市13个区、48个地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
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52微克/立方米,再到今年9月底的50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方面,目前,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0%,劣Ⅴ类水质比例降至5%,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画面初步形成。
四大湿地生态恢复 稀有候鸟飞临天津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湿地资源丰富,各类湿地总面积29.56万公顷,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为了保护“京津绿肺”,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完善法律,通过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天津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让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湖、大黄堡四大湿地的保护更有法可依。
据介绍,为保护七里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宁河区叫停旅游项目,拆掉所有设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兴建鸟岛、修建围栏,对核心区进行封闭管理。目前,生态移民示范小城镇正在推进建设,到2020年,湿地内的5个村庄、2.5万村民将全部迁出。武清区加大对大黄堡湿地保护力度,对污染湿地环境的京津农药厂进行拆除,对湿地周边小散乱污企业全面关停,对核心区、缓冲区集体土地进行了流转。按照规划,大黄堡湿地核心区4个村将于2023年完成搬迁,缓冲区5个村将于2025年完成搬迁。北大港湿地通过种植芦苇、盐地碱蓬植物,恢复湿地面积1075亩,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5850亩,开展芦苇复壮2000亩,鸟类栖息环境稳定向好。静海区全面加大团泊湿地保护力度,兴建沿湖绿色生态走廊,开展生态补水,持续做好一号岛植被封育及人工辅助工程,投喂高粱、玉米、小鲫鱼,为鸟类迁徙和繁衍提供充足的食物。
“秋有湿地冬有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黑龙江的湿地资源,星罗棋布。风吹起,芦苇在湖泊、沼泽中摇曳生姿,候鸟南迁,绝美龙江。日前,东北网推出龙江湿地观鸟指南,17张图带你打卡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