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2019-12-12 15:32:01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董淑云):十年前的一个夏天,管懋鸿扛着一批水泥制的湿地界标,打着赤脚行走在泥泞的湿地里,踉跄的身影在芦苇荡中时隐时现。

头顶着大太阳晒得人皮肤快冒油,耳边蚊子嗡嗡不停,管懋鸿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他顾不了那么多,爬起来抱着界标继续往前走。

回忆起刚到甘州湿地的那段日子,管懋鸿总忘不了这个场景:“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甘州名不虚传。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2008年的甘州湿地

开拓

2006年,管懋鸿通过招考来到甘州区林业局湿地站。那时候,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摆在他面前的,是最传统的湿地勘界立标和其他各项湿地监测工作。

与林地生态监测不同,在林地只需远远看着就能判断植被类型,但是在湿地却需要到跟前才能判断。管懋鸿说:“当时,每个地方我们都要亲自去,湿地与耕地犬牙交错,我们要把湿地种类分清楚,只有走近了才能判断是河流湿地,还是草本沼泽湿地,或者是盐沼湿地,又或者是河流的泛洪平原湿地。”

为了让甘州区每一块有价值的湿地得到合理保护,管懋鸿坚持亲自到每个地块熟悉湿地中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他历时6个月,终于顺利完成了全区湿地资源的清查工作。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管懋鸿(右一)

从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到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管懋鸿都走在湿地监测一线,“现在用的数据库和影像资料,都是那时候我们去跑的现场,然后根据湿地因子建起来的数据库”。

2009年区委下达了恢复北郊湿地植被的任务,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管懋鸿只得查阅资料、多方求教,带领工作人员完成了530亩的芦苇栽植和30亩荷塘的造型种植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0多天的连续工作,如期完成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提升工程。

同样是在2009年,张掖黑河湿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三闸镇两个村社耕地和居民区划入了保护区,保护区的管理对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信访事件时有发生。

“老百姓不理解,八九十年代‘开荒’,谁开谁有,老百姓有这种固化思维,认为是我们把他们的耕地圈到湿地里面了。”

管懋鸿耐心细致地跟信访人员讲道理、疏通思想,打消他们的疑虑,取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让他们树立起生产生活的信心,融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针对保护区划定不合理的实际情况,他挑起保护区规划调整的工作重担,不辞辛苦地跑现场、搞测量、做修订,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保护区规划调整的初步方案。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管懋鸿在黑河边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