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阚纯裕):脚下的绿草连绵出去,一直到视线尽头,微风拂过,草地间传出“沙沙”的摩擦声,空中黑颈鹤姿态优雅地掠过,孩子们围成一圈,听“老师”讲课。
“老师”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长在青海湖畔,也是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的志愿者,这次受邀来给孩子们讲一堂生态保护课。
“我们现在站立的这片草场,在我小的时候,有膝盖这么高”,说着,他在膝盖上比画一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草变矮了,只能盖住我的脚面。从前,我跟着爷爷在这里采药,背篓里很快就满了,可是现在,这些中草药踪迹难寻。”
活动的组织者尤鲁青静静地站在一旁,这样的活动,她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参加了。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神,她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意味着又有一些稚嫩的心灵里种下了环境保护的种子,之后,这些种子会逐渐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生态保护不只是挖坑种树”
2004年,英语专业毕业的尤鲁青到青海省林业厅项目办从事外援项目翻译工作。入职前,尤鲁青认为林业工作“就是挖坑种树”。
随后九年,尤鲁青跟随中外专家和技术人员走乡串巷,组织村民大会和社区群众绘制资源图,了解生计和生态之间的联系,试图让人们了解侵蚀沟、过度放牧、水源地污染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尤鲁青慢慢地体会到,生态保护绝不是挖坑种树这么简单,这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
尤鲁青说:“这份工作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特别可爱的人,农牧民为了捡拾青海湖边的垃圾可以把垃圾装到他的私家车里去,运到县城去找一个垃圾桶,再把它丢弃掉。环境保护工作者在滴水成冰的冬日也要坚持趟过河流,上岸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
“秋有湿地冬有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黑龙江的湿地资源,星罗棋布。风吹起,芦苇在湖泊、沼泽中摇曳生姿,候鸟南迁,绝美龙江。日前,东北网推出龙江湿地观鸟指南,17张图带你打卡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