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2)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2)
2019-12-12 15:32:01 央视网

保护

张掖市是全国鸟类第二大迁徙通道,是鸟类从西伯利亚往南飞往印度、东太平洋的必经路线,甘州区21万亩的湿地自然也成了候鸟们歇脚的不二选择。

甘州区黑河湿地里的黑鹳,是禽鸟里面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这里的偶见物种。这边常见的有大天鹅、白鹭、苍鹭等,最近越冬的白鹭和苍鹭比较多,天气再冷一些,黑河河道里便会有成群的大天鹅。

“每年我们会组织人员投食,主要投小麦、高粱等谷物,给留鸟和过境鸟提供食物。河道里一年四季水长流,能让鸟吃的食物有限,所以只能采取人工投喂这种方式给它们补充一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偶尔还会出现捕鸟的情况,但管懋鸿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对这些鸟类不但没有伤害之心,还有保护之意。

管懋鸿说,前年的时候,湿地附近的村民给他打过一个电话,说是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大天鹅。管懋鸿和同事们找到了这只受伤的大天鹅并把它带回了湿地里的野生动物救助站,大家发现大天鹅脖子上有一个环状物,上网搜索后才知道,这个环状物原来是印度的动物专家给大天鹅做的标志,以便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路线。

这只曾飞越“第三极”青藏高原远道而来的大天鹅,翅膀上有淤血,可能是起飞时或者和同伴拍打时受的伤,工作人员为它进行了治疗,调养了不到一个月,它便痊愈了。“我们带它到大天鹅栖息的地方,把它放生。”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也更好了,一些过境鸟适应了之后也能常年留下来,成为“留鸟”,在甘州湿地生长、生活和繁衍后代。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监测

甘州区湿地区域面积大、涉及乡镇多,周边人为活动较多,管理难度大,生态保护事业任重道远,而遥感技术则为湿地生态管理减轻了很大负担,也提供了更多宝贵的影像和数据。

管懋鸿说,遥感技术目前在工作上运用比较广泛:一是利用遥感影像判读甄别湿地地类;二是利用遥感技术区划湿地范围,调查湿地资源;三是利用遥感影像监测湿地资源的消长变化情况。同时,还能监测湿地区域的人为活动情况,分析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影响。

2016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开展后,为了解决环保部反馈的自然保护区遥感核查监测点坐标精准定位漂移的问题,管懋鸿钻研学习各种调查软件,实现了地理坐标与遥感影像准确定位的对接。

他带领科室团队完成了环保部7批遥感反馈的164个核查监测点的现场核实和整改工作,为整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然而生态保护事业并非一蹴而就,后期的监管是关键。为了进一步巩固生态环保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管懋鸿的无数个节假日都是在河岸、草地、林区巡逻检查中度过的,他用脚步丈量着湿地的沟沟壑壑。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坚守

生态保护技术与时俱进,为湿地监测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更完善的保障,而为了让这些技术能更好地落地,背后是众多像管懋鸿一样的秘境守护者的付出与坚守。

在黑龙江大庆龙凤湿地工作了十多年的王利舞说,因为要维护这里的原生态风貌,所以禁止任何人员出入湿地。2018年,龙凤湿地安装了电子传感器,一旦在湿地范围内探测到人体温度,便会自动报警,以此来确保湿地的原生态与安全。有时候还会监测到受伤的鸟类,王利舞说:“这些小动物来的时候都很让人心疼。”

【生态文明@湿地】秘境守护者见证湿地监测变迁

黑龙江大庆龙凤湿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