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始终关注百姓冷暖 努力建设气象强国——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高敬
“大雾天气,能见度差,注意交通安全”“寒潮降温,请添衣保暖”……如今,人们拿起手机就能查阅天气预报。这些方便、贴心的服务背后,是我国气象事业始终关注百姓冷暖、服务国计民生的努力。
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9日召开,回顾了70年来我国气象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蓬勃历程,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气象强国。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80多岁的陈金水,说自己是一名气象“老兵”。1965年10月,他和同事们在海拔4802米的地方建起“天下第一气象站”——西藏安多气象站。
这是个什么地方?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零下27摄氏度的夜里,背上刺疼,翻身一看,被褥和床板已冻在一起。”陈金水回忆说。他和同事们一镐一镐在水泥地一样硬的冻土上,平整出标准气象观测场。这里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空白。
气温、气压、风速、风向……一个个琐碎细致的气象数据,关系着你我的冷暖,关系着田里的收成。
曾经,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气象观测系统从以地面人工观测为主发展到“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目前,我国拥有地面气象观测站7万多个,全国乡镇覆盖率达到99.6%;216部雷达组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组成严密的气象灾害监测网;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7颗在轨运行,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风云二号H星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主力卫星。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6日电(记者哈丽娜)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了解到,中国气象行业首个蒙古语标准——《蒙古语气象服务常用用语》标准(QX/T488—2019)正式发布实施
新华社三沙9月9日电 题:他们,是南海“观天”人!——探访祖国最南端的气象局 新华社记者高敬 距离北京2680公里、海口452公里、三亚339公里……这,是三沙市永兴岛的坐标
新华社长沙10月6日电(记者周楠)记者6日从湖南省气象局了解到,受高温天气及持续降水偏少影响,湖南省目前共有89个县市达到气象干旱标准,中重旱区主要位于张家界、常德、岳阳、益阳、永州、郴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