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19日电 题:千年古盐井变迁
新华社记者陈天湖 谢佼 刘洪明
阳光打在达美拥雪山之上。澜沧江绕山而过,水流湍急的峡谷中两岸各有一小块扇形台地,一块块小盐池就搭建在台地上。用木头支撑而起,如同一块块平整的小镜子一般。
这里是川藏线318国道重要驿站——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借助群山峡谷亿万年孕育的古盐井,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一块块晒盐池犹如无数个镜面世界,倒映着高原的风云变化。
46岁的格松江错是土生土长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人。加达村在澜沧江西岸,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千年盐田就在加达村和对岸的上盐井村开垦。
走进格松江错家,百年藏式民居保护完好,古老的制盐工具、卖盐印章应有尽有,摆设一如旧貌。格松江错告诉记者,盐卤水就来自河边一口盐井,但河对岸的盐晒出来是白色的,被称作“凰”,而自己所在的西岸晒出来的盐是红色的,被称作“凤”。
据史料记载,当地制盐要上溯到唐朝时期。这一带地名被称为盐井,藏语称其为“察卡洛”,意为产盐之地。这里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古老制盐方法:挖盐井、取盐卤、晒盐池、收盐粒……过去,每当清晨,男男女女或背或挑下到江边,从盐卤水井汲取卤水,挑上坡倒进盐田。云起云灭,盐水被高原阳光和烈风蒸发,变为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盐。再用人工扫拢,扫过的盐池犹如红布画上的白色菊花。
食用传统的土盐,使西藏自治区成为我国碘缺乏病高发区和重病区之一。2008年起,西藏逐步加大碘盐推广力度,目前全区覆盖面已超98%,农牧民还享有碘盐购买补助。随着碘盐推广力度加大,藏北牧民盐湖采盐的传统已近消失,芒康盐井是仅存的仍在继续产盐的古盐田。
盐井中学,位于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是西藏第一所在乡村设立的中学。1951年8月,盐井小学正式成立,1975年附设盐井小学初中班,1978年创立盐井中学。
新华社拉萨6月12日电 题:大地的馈赠 风和阳光的作品——西藏芒康盐田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边巴次仁 隔澜沧江而居的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和加达村的村民,世代制盐种地,延续至今
新华社长春11月19日电(记者段续)吉林省近日出台规划,要求辽河流域内县市政府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推动转变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绿色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