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榆皮面的新“味道”

榆皮面的新“味道”
2019-11-12 11:07:00 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11月12日电 题:榆皮面的新“味道”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榆皮面,一种用榆树皮磨成的棕黑色面粉,过去咽下的是贫穷,现在尝到的是幸福。

时值初冬,太行山里金色的树叶已飘落。71岁的赵壁村村民陈素元正在地里清理豆茬,老伴送来了中午饭。浇上卤,撒点芝麻盐,一碗热腾腾的榆皮面饸烙下肚,陈素元回味起了从前。

“说起榆皮面,我就想起年轻时吃过的苦,以前这可不是什么好营生,现在倒成了香饽饽。”

1949年出生的陈素元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吃过的苦一箩筐”,最难熬的是饥饿。

赵壁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曾经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穷村。这里石头多,土地少,以前老百姓经常吃不饱。饿急了,村民们就上山扒榆树皮,把白色部分剥下来,晒干磨成粉,再掺上点玉米或白面,就做成了榆皮面。

这是一碗“苦面”,在太行山曾延续了很多年。

陈素元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村集体一口人一年分的口粮只有“半斤油,5斤小麦,100斤玉米面,80斤谷子,10斤黍子”。他们家孩子多,兄弟姊妹9个人,经常饿得晚上睡不着觉,全靠榆皮面才撑下来。

榆皮面不好消化,嚼在嘴里黏糊糊的,没啥滋味,空腹不能多吃。

“那年头,人肚子里没油水,整天盼的是大鱼大肉,干巴巴一碗榆皮面,没菜只能硬往下咽。”陈素元说,再饿的时候他都没觉得好吃过。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陈素元掺杂着粮食足足吃了30多年榆皮面。直到1982年,赵壁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一家6口承包了8亩地,日子才有了好转。他很快解决了温饱,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养大了4个儿女,供他们念完了初中。

日子一天天变好,儿女们相继娶了亲嫁了人,但抖搂不掉的是榆皮面的味道。2001年,有人上门踅摸榆皮面,陈素元甚至有点转不过弯来:“这么难吃的东西咋还有人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