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日电 题:鲜水河谷丰收了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康锦谦、张海磊
行走在川藏线鲜水河谷段,路旁摆摊卖苹果的妇女身着藏袍,面带微笑,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放眼望去,一片片蔬果大棚在河谷边星罗棋布,河水倒映着雪山。虽已进入深秋,高原上仍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走进贫困户尼玛翁姆的家,桌上摆着苹果和刚蒸熟、裂开缝的紫皮土豆,还有小番茄、黄瓜等新鲜水果,这是她家民宿和小吃店的一角。两个月前,由政府补贴8万元将她家牛栏改造成的民宿开业了。屋顶地板全是原木装饰,陈设干净温馨,尼玛翁姆靠着一双能做出美味凉粉和酸奶的巧手,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住宿、吃饭,两个月收入就达到了四五千元。
鲜水河是川西北雅砻江重要支流,流经炉霍、道孚等县。河谷宽阔,土地平坦,过去主要种植土豆、小麦等传统作物。两年前记者经过这一区域时,种植大棚蔬菜还寥寥无几,当地不少蔬菜供应靠外地菜贩。
这一次,驱车在上百公里的鲜水河谷,不仅高原大棚变得常见,许多从来没有过的蔬菜也开始种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野生黑木耳、高原油菜花都在成规模推广。以鲜水河畔的道孚县为例,2019年该县种植野生黑木耳在上年88.7万棒的基础上净增了60多万棒,油菜花和黑青稞也分别扩大到2万多亩,高原冬小麦和紫皮土豆亩均收入提高到1000元、5000元左右。
44岁的尼玛翁姆原来因为没有技能,收入单一,家里孩子又要上学,被评为贫困户。现在有了土地流转费和种植苹果蔬菜卖的钱,加上民宿收入,今年全家7口人的人均收入即将过万元。
尼玛翁姆的家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旅游新村,该村正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成都郫都区的援建下,转型为一个文旅特色村。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两侧是绛红色木头贴面的藏式特色新居,有咖啡屋、民宿、餐厅等各类店铺引来游人驻足。
83岁的老汉丹孜和他的老朋友亚玛登真坐在村中心小广场上聊着天,丹孜跟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养老看病都有保障,家里开起了民宿,孙子在县城读书。与记者攀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说,这是他这辈子活得最好的时候。和煦的阳光下,两位老人有说有笑。不远处的亲子互动园传来孩童们的欢笑声。
“鲜山鲜水鲜生活,增收增彩增幸福。”317国道旁,一座座藏式新居点缀在雪山之下,一块广告牌上的话注解着鲜水河谷的丰收喜悦。
新华社成都10月22日电 题:大渡桥横天路“短” 新华社记者陈天湖、胡旭 金秋十月,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川藏线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途经雅康高速上身披“红妆”的泸定大渡河大桥,人们无不为其雄壮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