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夺粮的关键是应对自然灾害。入汛后,我国多地出现强降雨,同时黄淮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抗灾夺丰收任务艰巨。农业农村部根据灾害情况,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8月中旬的东北地区,内涝和阴雨寡照给局部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为减轻灾害影响,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工作组赴东北,帮助落实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关键措施。
科技兴粮 有效提高单产
最近一个月,山东省高青县花沟镇岳家村农民岳玉海有事没事就往玉米地里跑。眼瞅着结出牛角般的玉米棒,鲜嫩的细毛须渐渐变红,岳玉海这才安了心。中秋节刚过完,经验丰富的他已经迫不及待地预估起产量,“每亩增产100斤不成问题”。
粮食生产能屡获丰收,科技力量功不可没。高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苗光勇介绍,现在耕地由传统的旋耕、浅翻变为深耕,上虚下实无根茬、地面平整无坷垃,既保墒又好种;同时,为了让土地更“有劲儿”,积极引导农民不乱施肥,而是通过测土配方靶向用力,减少了种地成本,提高了地力。除此之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地头一摁按钮,就能精准浇灌追肥,省工高效。
“天津启动了小站稻标准提升行动,围绕小站稻全产业链生产技术需求,制定了小站稻基质育秧技术、栽培技术、品种标准、收获储藏标准、食味标准、加工标准等6项地方标准。”天津市农业农村委主任沈欣告诉记者,小站稻品种品质在不断提升,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今年,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大到67.3万亩,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
如今,农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通过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促进了农业效益提升。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探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内蒙古三级联创控肥增效示范区、抗旱节水示范区;在黄淮海地区,山东实施病虫“一防双减”行动,河北通过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在南方稻区,四川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江西实施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各地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不断落实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