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1日电(记者符晓波 阿曼)78岁退休火车司机赵承宇年轻时留下的照片并不多,其中一张伏案绘制内燃机车电路图的工作照格外珍贵。
这张泛黄的照片不仅定格了他始终奋斗的事业,更记录了新疆铁路在全国率先告别蒸汽机车,开启“内燃机”时代的辉煌岁月。
1959年12月,兰新铁路越过甘肃、新疆交界的红柳河,通车到哈密,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次年3月,在北京学习内燃机专业的赵承宇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机务段。
“当时全中国都没有内燃机,我们除了学习的时候见过苏联造的模型,谁也没有开过。”赵承宇回忆,“来了新疆,专业用不上,就改了行,做了蒸汽机车的司炉工。”
司炉工的工作就是给蒸汽火车添煤。谈起蒸汽火车时代的工作条件,赵承宇终生难忘。“蒸汽火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作为动力,要想火车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断添煤。”他说,那个时候开火车是个体力活,要靠人一锹一锹把煤添到锅炉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全身只有牙是白的。
当时的新疆铁路刚刚起步,最大的哈密站除了一个平房站台,随处都是戈壁荒滩。除了做司炉工,和赵承宇一起分配来的青年们还承担着挖地窝子、盖宿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愉快。”
1966年,国产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投入批量生产,内燃机来了。“当年新疆、黑龙江、贵州和北京同批次最先用上了内燃机。”赵承宇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和同事从大连为新疆接回四辆内燃机车时的激动心情。
“第一次开内燃机车,坐在那里用几个手指头摁一摁,载重上千吨货物的火车就拉走了,比烧煤轻快多了。”赵承宇说,科班毕业的他不仅成为新疆第一代内燃火车司机,还兼职承担着为新疆铁路培养内燃机车司机的任务。
新华社长沙6月25日电 题: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三字经” 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阳建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的跨国铁路线上,中车株机的电力机车是这条非洲“天路”上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