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8月28日电 题:宁夏:奋力脱贫攻坚 筑梦美丽征程
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实施精准脱贫,激发群众潜能,做实“两不愁、三保障”,培育壮大“造血”产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县区陆续“摘帽”……从六盘山到黄河岸边,宁夏回族自治区见证着中国减贫奋进的奇迹。
解决“渴”,找到产业新“支点”
金秋时节,驱车行驶在西海固干旱区,一个个蓝色棚圈内牛只壮硕,老百姓拧开水龙头蓄水饮牛;一行行白色薄膜下蒸腾出水珠,浸润着土地,让种植玉米成为可能、土豆产量不再“靠天”。
“有了水,人就有了盼头。”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驮昌村村民王梅花今年养了9头牛,覆膜种了26亩玉米和洋芋。
西海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现有的12.1万贫困人口中仍有8.9万人集中于此。
由于沟壑纵横,雨水稀少,西海固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在一些贫困山村,群众进出翻山越沟,饮水靠牲畜拉车,旱地广种薄收。
摆脱“喊渴”的困局,挖掘“一亩三分地”的潜力,成为西海固干部群众直面贫困的最终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治水兴水,北调黄河水、南引泾河水、用好当地水,在不断增加水资源解决西海固老百姓饮水难的前提下,引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蒸发量,把每一滴水用到极致,实现增产增收。
借助覆膜技术、种薯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偏远干旱的乡村有了脱贫的底气。“全乡大多数老百姓都种植马铃薯,覆膜等技术引入后,锁住土壤水分,种植更加精细,马铃薯产量比以前最多能增加50%。去年,马铃薯价格高,很多种植户收入超过10万元,全乡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红耀乡乡长王建树说。
新华社银川7月12日电 题:乡村“蝶变”——且看今日西海固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邹欣媛 烂泥滩、旱天岭、臭水沟、苦井……这些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的村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苦瘠
央广网青岛7月27日消息(记者王茂盛王朝朋)7月26日,由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代表发起,德国慕尼黑十月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加拿大多伦多啤酒节的代表加入的国际啤酒节联盟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新华社安哥拉洛比托8月4日电 通讯:中企承建铁路连通非洲东西海岸 新华社记者吴长伟 柳志 “非洲之傲”号旅游列车日前载着50余名游客从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安哥拉港口城市洛比托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