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间,也许你能听到农家哼唱的新曲:“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歌声里,春风吹过,绿满山坡。
二十年奋斗:延安人重谱“命运交响曲”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随着植被增加,野鸳鸯、环颈雉等许多候鸟结伴还乡;原麝、黑鹳、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重现山林之间。在这变化之后,是延安人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漫步在林中,时常会发现同一片林子中的树木高低错落,粗细不一。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说:“在延安这样干旱缺水的地方,种树很难一次成活,需要经过三年中五六次的补种才能长起来。一片林子往往是‘爷爷孙子五辈树’。”
和“插个树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为了种树,延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年中的春、秋两季,是种树的季节,而天气这时往往还很冷。在延安黄河两岸的白于山区,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农民们把树苗放在背后的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站在晋陕大峡谷,两岸青山相对。延安市宜川县林业局局长郝云峰说,经过多年的持续绿化,宜川县已在晋陕大峡谷植树造林2.5万亩。“和其他地方的黄土不同,峡谷这里是砂石质,存不住水,树木很难成活。”
为此,人们只能沿着崖畔,用石头垒坑,在坑中填入运来的黄土,把大苗栽进去,再进行灌溉。在一面面陡峭的山坡上,延安人用这样的“土办法”,种活了一片片树林。
不惜力、不放弃,延安人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改变了大地的面貌,也扭转了自己的命运。
新华社西安5月12日电 题:我从延安来——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斌、蔡馨逸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再过不久,距离延安市区50公里的南泥湾就要迎来一年中最美的赏花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延安向世界宣告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迈进全面小康的新生活。脱贫攻坚,让延安从黄到绿,由穷变富,红色圣地旧貌换新颜,延安人在新时代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