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我从延安来——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我从延安来——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2019-05-12 15:05:01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5月12日电 题:我从延安来——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斌、蔡馨逸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再过不久,距离延安市区50公里的南泥湾就要迎来一年中最美的赏花季。

“让我给你数数,我们这里有成片的荷花、向日葵、香紫苏花……”坐在自家门前,74岁的南泥湾人侯秀珍掰着指头一一数着。她家窑洞对面,连绵的山上早已绿意盎然。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坐着驴车嫁到南泥湾,侯秀珍一直在这里生活。“这是我的公公刘宝寨,当时在三五九旅当副连长。”侯秀珍指着泛黄的老照片里这个戴着毛帽子、披着军大衣、脸庞棱角分明的老人说。

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1941年,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带领下驻防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垦荒,还给前线送去粮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但逐渐地,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很多老乡倒山种地、开荒放牧。山上的草,羊蹄一铲就死,羊嘴一啃就光,这里的生态恶化很快。“一下雨山上的水冲到川道里,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侯秀珍回忆。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让南泥湾陷入怪圈。南泥湾人逐渐意识到,“蛮种”终究不是长久之道。退耕还林开始,南泥湾人拿着树苗上山种树,到如今,南泥湾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80%。

山坡披绿,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得鼓起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南泥湾镇干部开始带着老乡外出取经。发展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做强“花篮经济”逐渐成为南泥湾的发展新思路。去年,南泥湾还成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插秧试种地区之一。秋收季节,800亩海水稻让这里黄金灿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