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在谈起EAST时曾骄傲地说:“现在这个装置里几乎每一个部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在无数科学家和像沈旭一样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下,中国在开发核聚变能的道路上,才最终得以成为领跑者。
2016年4月,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将自主制造的关键部件离子回旋天线交付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用于建设托卡马克装置WEST。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输出达到核标准级(国际业界最高标准)的核聚变关键部件。
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前来交接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加布里埃尔·菲奥尼在交付仪式上满怀情感地说:“离子回旋天线的制造,需要长度很大、难度极高的无缝焊接技术来实现,中国的焊接工人们手工完成了这一无法想象的工作,因此,科学的荣耀不仅仅属于伟大的科学家们,也同样属于那些伟大的中国焊工们。”
虽然没有参与这一项目,但沈旭对这一对焊工工作的评价表示:“荣耀没想过,我就是喜欢挑战,挑战每个独一无二的难关,喜欢那种在路上的情怀。”
沈旭所说的“情怀”,大约是他身后墙壁上挂着的一个又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也是他拒绝的一个又一个猎头发来的高薪邀请,是他说“能与科学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能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时的羞涩与坚定。
“在这里,每一个项目都是为科学装置制造的独一无二的设计,把科学家的设想变成现实,挑战是无穷无尽、超越想象的,但是当你真的把不可能的东西做出来了,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沈旭说。
沈旭把焊接这个工作称为“工业裁缝”,在他眼中,这门可以将各种材料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接合的技术,做到极致可以成为“艺术”。
沈旭最难忘的是作为焊接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科院高能所散裂中子源-反射体插件铝容器焊接任务。
新华社埃及胡尔加达1月10日电 通讯:水下追梦——记埃及首位女性水下焊接工程师 新华社记者吴丹妮 在红海海滨城市胡尔加达的海边,26岁的埃及首位女性水下焊接工程师巴桑特·巴斯塔维正滑动手机
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将芯片与外部电路连通,这种工艺被称为金线键合。 和传统意义上的焊接不同,这种工艺通过针尖的超声震动,使得金线与焊盘形成分子间连接来达到微焊接目的,全部流程必须在显微镜下完成
原标题:“钢铁裁缝”王要飞——焊花飞溅铸匠心(爱国情 奋斗者) 王要飞在焊接作业。资料照片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伴着“刺刺”声响,一道细密整齐的鱼鳞纹焊缝在王要飞的“巧手”下完美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