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25日电 题:栾川:“中国钼都”的“绿色”蝶变
新华社记者王丁、韩朝阳
豫西山区的栾川曾长期“卖矿为生”,富了老板,毁了生态,苦了百姓,黑乎乎的钱变得烫手,光秃秃的山日益扎心,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栾川的核心理念,山变绿,水变清,游人多了,百姓富了,“黑色”栾川实现了“绿色”蝶变。
从毁山挖矿到治企复绿 产业发展绿色化
栾川是“中国钼都”,已探明钼储量亚洲第一,白钨储量全国第二,钼钨矿采选业长期是支柱产业。
“矿业一度野蛮生长,遍地开花,到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千余个小矿山、小选厂。”分管环保工作的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副主任王冲说,工矿业不能不干,但无序采矿严重危害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栾川工矿业治理的重点是资源整合。2008年以来,180余家小型采矿企业被整合为洛钼集团等5家企业,落实“谁受益、谁治理,谁破坏、谁治理”。
矿产开发中,矿山扬尘、选矿废水、冶炼废气是主要污染源。近年来,我国第二大钼生产商洛钼集团完成140余项环保项目,改进技术,更新设备,降低粉尘污染,实现生产用水循环利用,做到废气超低排放。该企业还投资2亿余元“还旧账”,恢复矿山植被143万余平方米,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洛钼集团总经理李发本说,环保也是效益,从钼尾矿中回收低品位白钨,不仅减少废渣排放,还让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商。
资源整合的同时,栾川治理292家“散乱污”企业,并列出负面清单,禁止新上小水电、漂流等7类破坏生态的项目。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28日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让文明旅游为风景增色——我国推进文明旅游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胡浩、王鹏 文明旅游直接反映人们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事关公民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