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5日电(记者张丽娜、安路蒙)春日渐暖,巴林左旗大良沟村迎来了最美四月天,山坡上铺满了竞相盛放的杏花、杜鹃花,山涧泉水顺流而下,汇成小溪潺潺流淌,沟壑中不时蹿出野兔、山鸡。
贫穷之地多山沟。尹家沟、白音沟、半拉沟、野猪沟……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竟有79个带“沟”的小山村。这里处于低山丘陵地带,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属于典型的“穷乡僻壤”。
拿大良沟来说,全村都是山坡地,人均耕地不足3亩,每亩收入二三百元。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上的树木砍伐殆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逢暴雨,便引发山洪。“外村女方家长赶着马车来沟里相亲,连个路都没有,直接掉头回去了。”65岁的村民张锐苦笑着说。
“1亩田、5亩坡、10亩大荒山,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即便是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也因土地产出率低、村民增收渠道狭窄而困扰。
“再不改变,这地方没法生存了!”大良沟村下决心偿还“生态欠债”,开展封山禁牧、造林绿化。二十多年来,全村人一起修梯田,栽果树,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已变成2.5万亩林地,全村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当地还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硬是把万亩荒坡变成了“花果山”。
“今年村里继续流转2500亩土地,计划种植经济林9万多株,让大山全部披上绿色。”村支书田仲成说。2018年他主动从处级干部岗位上提前退休,返乡当起村官,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
林东镇党委提出让牛羊进圈、花果上山、坡地增产。镇党委书记赵紫军介绍说,近些年,当地打造出“酒肉棚游”循环产业链,“酒”是当地的传统产业,酒糟喂了牛羊,牛羊的粪便成了大棚鲜花的养料,赏花摘果又带动乡村旅游火起来。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6日电 题:扶贫园里的“富贵产业”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王靖 三座店镇的樱桃花开了,这里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急切地盼望春天,因为春的温暖将为当地带来第一批樱桃果实
新华社合肥3月8日电 题:水清岸绿产业优——八百里皖江驱污护绿记 新华社记者董雪 刘方强 从长江同马大堤段窑段,至驷马山乌江枢纽处,横贯安徽416公里,被称为“八百里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