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引滦入津”:一座流动的丰碑

2019-04-14 17:40: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天津4月14日电(记者郭方达)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有一尊10余米高的白色纪念碑,一名战士形象巍然而立,望着前方。他注视的,正是引滦入津工程的起点。

西流的滦水,就是一座流动的丰碑。

  一湾水,两地情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上世纪70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由于超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平均每年以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

用水最紧张时,市民只能喝苦咸水。据介绍,当时天津甚至制定了万不得已情况下,工业分批停产和疏散城市人口的应急预案。

1981年8月召开的京津用水紧急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豫鲁冀三省人民顾全大局,立即响应。

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可靠的地表水源才是最好的出路,“引滦入津”工程雏形应运而生。

按工程规划,川流不息的滦河水,自河北穿燕山余脉,循黎河水道,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流向于桥水库,跨越两百余公里流入天津。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开工。

一湾水,将津冀两地紧密相连。

  子弟兵,爱人民

“引滦精神就是为民造福!”已经90多岁的原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在接受采访时说。

1982年1月,刘敏所在的原铁八师正式接到命令,参加引滦入津工程。在寒冷的冬季,部队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开了进入各个斜井口的通道,抢盖了临时住房五万余平方米,比预计准备工期快了1个月。

施工期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铁八师编制撤销。30多年过去,刘敏对于部队“最后”一次任务,记忆犹新。

施工中,原计划通过10余个隧洞增大工作面来加快工程进度,谁料地下情况复杂,时常塌方,还牺牲了不少战士,废弃两个隧洞后重凿新洞才能赶上进度。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