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阳春,莺飞草长。清明节至,气清景明。
风扫梨花的清明,春雨漫卷的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大概惟有清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数千年来,清明是中国传统的春祭之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增益家族成员乃至民族同胞的凝聚力、认同感。中国人的清明节,由家及国、由人及天地,思考并回应着人类社会的诸多终极命题。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大日子。《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不仅是家人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节日。缅怀先烈、祭祖思亲,演绎为肃穆深沉的民族传统。或因如此,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包括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内的中国10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活动以清明节为重要时间节点,以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英烈精神的崇尚、守望和传承,全面展示烈士褒扬工作的成就。苍山巍巍,大河泱泱。“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浩荡前行的祖国,永垂不朽的英烈,以及血与火的历史锻造的精神与风骨,在清明这个日子,激荡起亘古绵远的家国情怀。
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日子。最是一年春好处。这春分后的第15日,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早在唐玄宗时代,寒食和清明节就有四天假期,到了唐德宗李适,假期甚至延长到了七天。“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自古以来,清明就是一场春风十里的旅行。如今,每逢清明,有人回老家祭祖,有人去远方踏青。人生就这样“在路上”,于哀思、欢笑之间喟叹着世象的无常,于出门、回归之间感受着生命的盎然。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对逝者的追念中,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关系,那就是最亲近的朋友,他们虽然不是亲人,却情同手足。清明将近,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对于逝去朋友的怀念,怀念那些美好的相遇,以及在人生中途失散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