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普惠金融攻坚之年要啃下“硬骨头” 着力破解服务“不均衡”(3)

2019-02-13 11:01:01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所谓“扩面”,就是在遵循金融规律和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把过去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边缘化群体包容进来,尽可能让他们享受到金融服务、得到实惠。

其中,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已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记者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青凤镇赵垭村见到了贫困户刘治平,这位长年居住在连片贫困区的老人,因老伴儿卧病、治疗而背债致贫。

为了改善生活现状,他开始在家中养土鸡、养鱼,但却面临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养殖规模的难题。

“普惠金融的关键,是提升扶贫精准度,解决‘钱难增效’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平昌县支行负责人说,该行已在当地试点扶贫小额信贷,简化了评级授信,放贷时更看重贫困户的“诚信度”,免担保、免抵押,最高贷款额度可达5万元。

经过评级,刘治平从农行获得了2万元贷款,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贴息水平完全覆盖贷款利率。

由此,信贷价格控制,即“平价”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业内普遍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必须“量”“价”统筹,同步推进。

对于国有大行来说,可实行“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大行存款稳定优势,避免存款分流制约信贷投放能力,严控负债成本上升向资产端传导;一方面,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等方式,对分支机构向小微企业的让利进行全额补偿。

新型机构需互补合作

近年来,各种新型业态主体也纷纷涉足普惠金融领域,结合自身优势补充金融服务的层次和覆盖面,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

不可否认,目前新型业态主体在资金规模、风控水平、获客渠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个别机构的贷款利率甚至高达15%,一度加剧了金融服务的不均衡。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