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1日电 题:从给养员到红色经济卫士——张红权24载的军旅人生
新华社记者张瑞杰
24年来,他从给养员到审计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审计时,他铁面无私、“油盐不进”,人送外号“阎王张”,可官兵称他为“老黄牛”“贴心人”。他就是中央军委审计署乌鲁木齐审计中心事业审计室主任张红权。
萌芽
提起参军入伍,张红权笑着说,“当时就想着学门技术就回家”,但偏偏“天不如人愿”。
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汽车营某训练大队。有着“学门技术”想法的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让他没想到的是一路颠簸后,去的竟是五家渠农场,干的是种水稻的活。
巨大的落差,让张红权不禁抱怨:“在家里种地,到部队还是种地。”
但他很快调节了过来,原来是榜样的力量在心里发了芽。
当时,张红权第一次听到了空军某部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的先进事迹。“很受触动,与导航站官兵相比,眼前的苦不算什么。”
一年农场生活结束后,他被分到汽车连。但他到的是炊事班,做饭、种地、喂猪是工作日常。“这次,心理已经发生转变了,再苦再累都要好好地干下去。”张红权说。
扎根
做饭、种菜、养猪,看着简单,却关系每位官兵的切身利益。张红权要求自己,“踏实做好每一份工作”。
官兵只有吃饱吃好才能一心搞训练,战斗力才能提升,张红权一直牢记这个理,后厨的活忙完,就去种菜、喂猪。官兵伙食保障越来越好,他还立了三等功,并考上了军校。
毕业后,张红权从助理员、会计员一直到空军某旅保障部财务科科长,兢兢业业地干了10多年的财会,2014年年初开始从事审计工作。
“负责范围广了,本领恐慌感一下子就来了。”张红权说,他抓紧一切机会跟着老审计员把制度、标准都学了一遍,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016年,体制编制改革后,他出任中央军委审计署乌鲁木齐审计中心事业审计室主任。上任不久,艰巨任务便紧随其后。上级要求中心对其审计监督范围内、分布在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团以上单位开展生活费决算审计。
“要实现全覆盖、取得扎实成果,必须创新方法手段。”张红权说。针对驻疆部队驻防分散、路途耗时的实际,他和同事采用片区驻扎、集中报送的方式开展审计,节省了大量时间;结合生活费审计特点,他提出“1个后方数据分析平台+N个前方审计组”的思路,极大提高了审计效能,相关做法在全署推广。
其中,某指挥部生活费决算审计被军委审计署评为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张红权也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任务中,张红权全年出差近300天,常态化上高原、下边防,带头承担比较复杂的工作。面对大龄妻子怀二胎、老人生病住院的困难,他也从未对工作有过一丝懈怠。
亮剑
“既然上了审计这条舰,就得时刻把准方向、抵住诱惑、不能偏航。”这几年,张红权始终坚持依法文明执审、廉洁从审,立起了审计的公信力。
那次,张红权带队到老单位审计,发现了某项违规问题。昔日关心自己的老领导打来电话,让他网开一面、手松一点。张红权向老领导讲清审计规定,说明同类问题处理情况,如实移交了线索。
“审计人面对问题不能捂着藏着,更不能有私心,破一次例就是一辈子的污点。有了污点的审计人,就没资格审计别人。”张红权说。
“要想知道官兵该享受的福利能否享受到,仅通过数据很多问题是看不到的,审计时,我们经常临时选择连队和官兵一起吃饭。”事业审计室高级审计师蒋明军说,去食堂看看、查查,很多问题一目了然。
在某边防团审计时,吃饭时他们发现饭菜质量与开支特别大的伙食费不相符。“高原官兵的伙食补助到哪去了?”张红权立即着手调查。
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经过多方查证,他们终于搞清了内情——由于营区离城区较远,蔬菜运送困难、天冷不好储存、运输过程中消耗多等造成开支大。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不能让边防官兵吃不好,张红权主动向相关部门建议,进一步提高高原边防部队伙食保障标准。
这两年,张红权10多次参与重大审计任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几十个,经手的审计项目个个板上钉钉,没有一个审计结论被推翻。
据《新京报》报道,2018年10月,29岁的天津女子张红(化名)一家三口前往泰国普吉岛度假,后被发现在酒店游泳池内死亡,与其同行的丈夫张某被泰国警方认定为凶嫌
新华社合肥10月5日电 题:安徽宁国:“微权力清单”治理预防“微腐败” 新华社记者张紫赟 在安徽省宁国市南山街道双龙村的村务公开栏上,一张红色的“双龙村公墓建设工程微权力清单”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