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懒起,没啥事干,反倒经常生病。现在动起来,出一身汗,身体反倒还好些。”社员龚节华头冒热气,一边展腰挥锄,一边附和着。
老腾说,劳动能治“懒病”,更能治“穷病”。他们2017年底种下的近400亩桑树已初见效益,合作社第二年就收入10多万元,一户农民多的能分四五千元。腾树文估计,等到丰产时,合作社收入能上百万元。
石头缝里“钻”出一个蚕桑产业
长春村土地瘠薄,石漠化严重,石头缝里咋就“钻”出一个蚕桑产业呢?这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说。
这几年,黔江区扶贫产业明显见到成效,看着别的村组羊肚菌、油茶、猕猴桃搞得风生水起,四组却是“冰锅冷灶”,产业不见起色,曾当过村组干部的腾树文坐不住了。“咱们本来就是‘后进’村,再不振作,差距越拉越大,啥时候能翻身啊?”
但也有人“泼冷水”:四组七成以上的地都是坡耕地,满山是石头长不出大树,全是灌木、荆棘。为了填饱肚子,农民曾把庄稼从山脚种上山顶,却是越垦越荒、越穷……
“不思进取的理由有百条千条,但脱贫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苦干。”村里青壮年劳力欠缺,暂时还得中老年人打主力。
“三个老汉一台戏。”腾树文拉上了腾树长、陈正文一块创业,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了200岁。腾树文当“总管”,腾树长管财务,陈正文管劳务,各有分工,干起事来一点不含糊。
首先是选准产业。通过从好几种作物中反复比选,3人认定还是蚕桑稳当有赚头。“黔江本地就有蚕桑加工龙头企业,市场成熟,销路不愁。”腾树长说,我们这儿还流行一句话叫“勤养猪、懒养蚕,20多天见现钱。”蚕桑见效快,脱贫效果好。
新华社南宁11月20日电(记者雷嘉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蚕茧产量达39.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广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
央广网海宁11月5日消息(记者李佳 通讯员邵敏)今天上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正式启用,该基地总用地面积953亩,将用于蚕桑试验、果树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育种试验等
前不久,广东四川商会考察团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进行投资考察。考察团16家川商企业考察后认为,高县在茶业、蚕桑、康养、医疗等产业领域拥有较好的投资前景,希望加强对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家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