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28日电 题:土家族三老汉 一台“扶贫戏”
新华社记者李勇、李松
寒冬腊月,年味渐浓。这本来是农闲的时节,记者却在渝东南的深山沟里看到,20多个农民正扛着锄头带着镐,栽桑覆膜,干得热火朝天。领头的是三位精神矍铄的土家族老汉,他们和大伙儿一块挥汗如雨,硬是在平整出的陡坡上栽下一株株桑树。这个重庆黔江区土家族三老汉带领村民奋力脱贫的故事,正在当地传为佳话。
劳动治“懒病”,更治“穷病”
腾树文65岁了,退休闲了多年,没想到最近一年多,又像上紧了发条似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老腾忙,是因为身上扛着责任,他是村里蚕桑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个“官”可不好当,从组织社员下地种桑、幼蚕集中培育,再到蚕房改造扩容……事无巨细,老腾都要张罗。
寒冬里,“雪米子”在空中飘飘洒洒,冷风刺骨。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四组,老腾他们还在地里忙着,除草、挖坑、栽树、覆膜……这些日子,老腾每天5点多就起床,早早赶到地里,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上工的几十个合作社社员人人都带着背篓,有的装方便面,有的装饼干,有的装酸菜饭。休息时在空地支上一口锅灶,热一热就解决了一顿午饭。
在四组,土地大多撂荒了10多年,杂草堆起来能坐人,杂树都有碗口粗。要新种桑树,先得用挖掘机整地,然后才能人工植树,费时费力。71岁的陈正文在地里负责拉绳定距,做得有板有眼。“现在正是栽桑的好时候,大家莫偷懒哈。今天种着‘摇钱树’,挖地挖得手痛,来年数钱数得心欢。”陈正文一句话,逗得大伙儿哈哈地笑。
新华社南宁11月20日电(记者雷嘉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蚕茧产量达39.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广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
央广网海宁11月5日消息(记者李佳 通讯员邵敏)今天上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北区正式启用,该基地总用地面积953亩,将用于蚕桑试验、果树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育种试验等
前不久,广东四川商会考察团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进行投资考察。考察团16家川商企业考察后认为,高县在茶业、蚕桑、康养、医疗等产业领域拥有较好的投资前景,希望加强对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家乡建设